学术研究的五种境界


学术研究的五种境界

 

                                   (出席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主办的“天津论坛”)

 

 

学术研究取得成就,必经五种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第一境也。“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此第二境也。“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此第三境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第四境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第五境也。

 

第一种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要志存高远。在高校从事科研的教师,一类是为评职称科研,另一类是真正为学术而科研。前者被动从事科研,虽也能取得一定成果,但其动力先天不足,所追求目标一旦达到,辄与科研“拜拜”。后者将科研自觉地融入生命生活之中,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从而具有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正因其科研之树常青,故成果迭出,触类旁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种境界:“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就是要开拓创新。做学问最忌讳人云亦云,雷同只能制造学术垃圾。开拓创新是一切理论研究、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创建学术品牌的唯一途径。筚路蓝缕,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当然是创新;而在成果迭出的某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具有“新思想、新发现、新进展”,也是创新。

 

第三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要坚定执著。坚定执著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毅力和定力。它需全身心投入,而不能驰心旁骛;需坚持不懈追求,而不能半途而废;不受外界干扰诱惑,开店的武大郎也奈何不了你前进的步伐。你“咬定青山不放松”,奋力拼搏,则“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第四种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是要甘于寂寞。潜心学术,沉下心来,甘于寂寞;面对功名利禄诱惑,不为所动,始终保持淡泊心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没有十年磨剑,怎铸就干将之锋芒?没有寂寞的人生,怎有金秋硕果的芬芳?

 

第五种境界:“居高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经历前面四种境界之后,高尚的人品和丰硕的成果,将实至名归,自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一切都是凭科研实力说话,而绝非谄附权贵的结果。

 

具有这五种境界的学人却不成功者,未之有也;舍此五种境界做学问而成大器者,亦未之有也!

 

   (注:“五种境界说”,系吾友 黎千驹教授在《光明日报》上提出的。深获我心。

                           本文以之为基础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