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打出“禁欲主义”旗号为哪般


    6月23日,卫生部公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指为抵制“淫秽之风”,保护未成年人,禁止“以开展性科学研究为名传播淫秽内容”,从今年7月1日起,开展性科学研究的医疗保健网站,只能向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开放。

    本来,中国人有个常识。性、性生活,本来就不是低俗的。“食色性也”,性生活和吃饭,都是人类的必然精神和物质需求,两者并没低俗、高雅之分;也无高低、贵贱之别。而作为国民教育和健康的一部分,性科学和其他科学、性教育、性保健和其他各种教育、保健一样,都具有同等地位。但是,现在卫生部竟然以“禁止传播低俗内容”为理由,规定涉性网站只能对专业人员开放,而把真正最缺乏性教育、有着性神秘和性迷信、不健康性心理的主体的人民大众排除在外,则已是由一个负有性教育的传播者和性保健的保障者义务的政府部门,充当起了保持性禁锢、制造性神秘、阻碍性健康、阻止性知识性科学传播的禁锢者和封锁者角色,抛开其“执政为民”初衷,完全走到了反面了。

    既然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就得“对症下药”。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对大学生犯罪作过一项调查,1978~1982年,青少年犯罪急剧增长,开始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70年代末青少年的犯罪形态带有明显的“文革”痕迹,是“文革”的后滞影响。当时青少年犯罪类型主要是骚扰型,排在第一位的是盗窃,第二位是强奸,第三位是抢劫。总体来看,1985年以前,犯罪形态中还留有“文革”的后遗症,之后因为国家采取了比较严厉的“严打”措施,犯罪势头得到遏制。1985年后,青少年犯罪开始转向经济型犯罪,最突出的问题是走私、盗窃、抢劫、诈骗案件增长,强奸案有所下降。到80年代末,青少年犯罪数量又有所增长。到90年代,青少年犯罪呈现出较复杂的形态,还有一些贩毒、拐卖等新型犯罪。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但是,在这些大学生犯罪中,占首位的却并不是性犯罪,而是盗窃案,竟然高达70%,其次就是故意伤害犯罪。2007年7月,海淀检察院还曾就大学生的这两种犯罪接受过媒体采访。这两种犯罪的多发性,也在近几年的校园视频网络事件中都有集中表现。

    70年代末青少年犯罪大幅上升,性犯罪曾是除盗窃罪之外占第二位的犯罪。这时,就已经说明我们在防止性犯罪上肯定存在问题,这时我们把预防性犯罪作为主要矛盾来抓是完全正确的。而现在,既然青少年犯罪已主要集中在盗窃和故意伤害上。那么,我们怎么不把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反青少年盗窃、故意伤害犯罪上,却反而要放在已经退居次要、大幅减少的性犯罪上呢?

    1985年前、后不同的犯罪类型和特点,其实也有深厚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正如康教授所言,70年代末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文革”犯罪的滞后反映。在文革中,禁欲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在当时的平民阶层,高跟鞋简直就是罪恶,甚至象欧洲禁欲主义达到极致的“中世纪”一样,穿一件新衣服都是罪恶,什么比基尼、超短裙更是不敢想象。就是到了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当交谊舞流入中国之后,在全国各地都被指为“流氓行为”而被广泛禁止。因唱《军港之夜》而蜚声域内的军旅歌星苏小明,只因为在唱歌时,没有象“文革”中那样脚站丁字步、双手捧话筒唱歌,而是在台上自由演唱,就被斥之为“搔首弄姿”、“令人作呕”。现在盛行的“选美”大赛更是不敢想,直到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90年代初,她才在国中时禁时兴、跌跌撞撞地一直走到了现在。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可以想见,经过“文革”的性禁锢、性罪恶感教育和人身自由的极度压制,到改革开放之初,一旦放松管制,无疑地就产生了激烈的反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对人民生活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更重要的是“文革”结束后,学校也重开了《生理卫生》课,媒体、生活方式的开放,也使一些过去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东西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正是因为性知识、性科学的传播、性禁忌的打破,特别是当改革发展深入的时候,一些性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对性知识、性传闻的传播,才使性不再神秘、不再令人“心神不宁”。可以说,文革时期的性禁锢和性压抑,才是70年代末的青少年强奸罪在各种犯罪中占重大比例的真正原因;开放性知识,打破性禁忌和性神秘,才是性犯罪减少的奥秘所在。

    一个错误的政策,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代人的十年、二十年,而祸害的将是整整一代、几代人。在历史上,“禁欲主义”不知扼杀、压抑了多少鲜活的生命,而又曾使不知多少未成年人在懵懂无知阶段就走上了邪路,从而葬送了他们的一生。性犯罪的大幅减少,正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卫生部为何不仅不吸取文革的教训和改革开放的经验,却还要象“文革”时期一样,再来一次性愚民、性禁锢呢?

==============
中国严禁网站借性科学研究名义传播色情
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09-06/25/content_11598753.htm

检察官诊断大学生犯罪三类型
http://china.findlaw.cn/xingfa/fanzui/dxsfz/smsdxsfz/767.html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http://china.findlaw.cn/xingfa/fanzui/dxsfz/smsdxsfz/762.html

大学生犯罪人数5年上升近三倍
http://china.findlaw.cn/xingfa/fanzui/dxsfz/smsdxsfz/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