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总结与前瞻
香港一位企业家告诉我: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如果挺过2009年,以后的发展会更好更快!有比较才有鉴别。作为中国人,应该关注国情,也应留意世界是怎样关注中国,关注我们自己,既增强信心,又看看前面远行的路,个人的前途命运离不开祖国!作为理论工作者了解相关观点是有参考价值的
所谓“中国模式”,实质上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独创,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鲜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身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总结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这个模式,对我们这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多民族发展中大国来说是最适合的,同时它增强和丰富了发展的活力和多样性,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综合相关论点: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Gordon G.Chang)则提出,“与其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还不如说中国正在崩溃”。而中国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还能保持比较稳定和快速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乃至于美国和欧洲最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都被认为是在学习中国。
国际舆论界一种有代表性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一党执政的格局不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障。然而,面对无论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太空空间活动,还是2008年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特大地震灾害,显示出的中国“举国体制”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国际上怀疑、批评乃至否定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声音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肯定和赞扬。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尚存许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能够给世界留下如此众多和非同凡响的奥运遗产,光用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解释,而“举国体制”无疑是这一切奇迹中的关键。还有学者认为,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聚焦特定的工程、项目、事件,往往可以形成跨越性、突破性、高效率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形成带动效应,提升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的经济发展道路,结果在东欧、拉美和亚洲造成了三个重灾区。特别是随着这次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人们在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同时,不由得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事实上,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据世界银行统计,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学者认为,世界上许多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比得上中国如此大的经济成就。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平均速度。中国过去30年内在减少贫穷人口方面成绩显著,远远超过印度和越南。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贫穷人口,从改革初1981年的65%大幅减少到2001年的18%左右,其下降幅度是世界少见的。中国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招商引资方面,成绩显著。中国在1980年建立头四个经济特区,在1992年接受市场经济,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迈向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方面,步子大,也有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发展中国家做得最出色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其一,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即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其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三,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其四,确立了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
中国改革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步骤,避免走极端。首先,中国的改革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次,中国的改革就其过程而言是渐进变化的,这种并不惊天动地的平稳变化累积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计划经济。有学者认为,中国领导人不赞成激进的政治民主化,只支持渐进的政治试验和温和改革。中国的这一做法,引起外界诸多争议,但中国保持了政治稳定,保证了投资者的信心。
“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有着自身鲜明的制度特色。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虽然也引入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中国没有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中国虽然允许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卓越理论成果,同时在其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如果说“中国模式”有什么成功之处的话,对此最精辟的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到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模式”导致的中国崛起,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深刻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世界历史进程。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它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必将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paradigm shift)、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 有学者认为,对于中国说来,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这两种模式的较量意义重大,因为这既关系到经济利益又关系到政治利益。如在非洲大陆,“中国模式”就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如果北京成功地让国际社会接受“北京共识”的话,北京就可以使得世界重新意识形态化,质疑西方规范的普世性。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在2004年曾撰文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发展模式的国际意义。她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深刻的国内和国际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印度学者在比较中印发展模式时,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成果远远高于印度发展模式。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而印度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减少贫困、财富分配、人均寿命、识字率和电话普及率等方面,中国的表现都远远好于印度。
华尔街金融危机暴露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弊端,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也不应因此而中断。事实上,只有全球的多样性的相互交流才能催生世界的和谐。“中国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竞争、对话合作”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为全球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健康、鲜活的因素,必将为人类文明不断走向繁荣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近期有关“中国模式”研究观点综述
独领风骚的“中国模式”
民众如何看待“中国模式”调查:74.55%民众认可
“中国模式”:总结与前瞻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