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侯英的经历来看,他的信访几乎是“件件有答复”的,十多个“协商解决”的批示就是答复。他的事情好像并不算太大,但正在变成一个“老上访”,一个“缠访户”。“早有答复”、“每次都有答复”,经常被作为暗示或者证明上访者无理取闹的材料,但看看陆侯英,就知道“早有答复”是怎么回事了。
当陆侯英开始上访的时候,一定以为“天无绝人之路”,一定以为事情原本不难解决。尽管“老上访”几乎已被塑造成“一根筋”的形象,使人觉得都是些认死理的人,因而让人产生既同情又厌烦的想象,但我想,如果他们知道上访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前面有望不到头的路,他们一定早就“冤死不告官”,有气自己吞了。
一个不算大的问题,十多年里未得到解决。一个执有法院裁决书的老人,一个没有越级、没有串连的上访户,得到的几乎是每访必有的“批示”。上访者是循规蹈矩的,接访者也循规蹈矩,一方是忍耐超强的反映问题,一方是礼数周全的手书批示。循规蹈矩之间,时间流逝,上访者的耐心与生命在磨损,而接访者安之若素地继续着批示的书写。上访往往被视为无奈之情的最后解决方案,而手不绝书的批示事实上成了对上访者热望的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