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企业狼性文化大揭秘》——贪婪(四)


连载《企业狼性文化大揭秘》——贪婪(四)

——“吞并”过多,导致“消化不良”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一定规律,包括企业扩张,财富扩张等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必然遭受市场现实的沉重打击。正如簧鸿年的疯狂收购,不管是从正常的企业经营基本法则还是企业规模扩张的基本路径都可以看出其疯狂的背后必然滋生危机和风险。扩张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尤其像中策这样只顾埋头大肆“吞并”的行为,难免要出现失误。当时的中策已经被巨额的投机暴利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甚至在数百家收购企业中没有派驻一个中策方面的管理人员,总部仅派出两三位财务人员在数百家企业间巡回审计。更为致命的是,收购初期,体制解放所带来的反弹式的效益增加迷惑了黄鸿年,然而,当他正沉浸在泡沫经济的假象中继续扩张时,随着大陆经济的日趋市场化,企业的体制优势日渐消失,未经整合的并购企业中原有的产业形态落后、设备老化、新产品开发不力以及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严重滞后等国企老问题一一凸显出来,黄鸿年及中策最终因为收购过多难以管理而陷入经营不善的泥潭之中,这些收购企业一个个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加剧黄鸿年没落的进程。他只好将大部分股份出让,逐渐淡出套现。随后的1999年,中策的中国轮胎及其他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共计亏损2.36亿港元。2000年5月,黄鸿年宣布将中策转型至资讯科技和电子商贸相关业务,公司也作了名称更改。一场历经8年之久的疯狂收购风波至此划上了句号。

中策这只“中山狼”终因“吞并”过多而导致“消化不良”。由此看来,一个企业具备强大的吞并能力并不足喜,你吃得再多却不能及时消化,最终只能加重消化系统负担,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所以,“吞并”多少应由“消化能力”来决定,决不能像狼一样任着性子大张其口、狼吞虎咽。

因黄鸿年而演绎的中策现象及教训,值得每一位狼性文化的企业领导者深思。古语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黄鸿年的故事已成为过去,像中策一样折戟的大宇、巨人等集团兴衰故事也成为过去。后来的企业,尤其是产品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企业,在扩张这条道路上,切忌急功近利、杨短弃长、顾此失彼,一定要选好项目,量力而行。因为市场扩张对公司发展来说固然是绝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是失去优势的潜在诱因,扩张过滥、“吞并”过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这是规律,而且是人的意志所无法抗拒的规律。中策给我们提供的正是此类血的教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