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若诗倍旖旎
——建设中的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概述
闻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经微山湖东流南下,以其丰厚的水文资源与灿烂的人文积淀,成就了鲁南重镇台儿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美名神韵。环绕古城四周广阔的湿地资源,则是大运河给台儿庄留下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台儿庄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湿地资源“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基本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四季里,柳岸花溪,风光旖旎;俯仰间,碧波怀云,风雅若诗。2008年5月,经省林业局批准,这片湿地成为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湿地为主体的省级湿地公园。目前正在申报立项建设国家级运河湿地公园。
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近4万亩。其性质定位是:以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为前提,以台儿庄运河湿地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为主要景观,以湿地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度假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其形象定位是“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
建设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规划区的主干,是运河国家级样板航道和南水北调工程聚集带。有台儿庄运河大桥、台儿庄二线船闸及其复线、台儿庄泵站以及利用这些景致之间相对独立的大水面拟建的运河水上游乐园等水工景致,有运河大堤、河滩高地、缓平坡地、河间平洼地、槽状洼地、河道沼泽等典型地貌。运河大堤东西横亘,两岸护堤的灌木与林木宛如绿色长龙,与滔滔河水并行不悖;大面积的运河滩地上,是6000亩生态农业的荷花长廊;滩地间的积水洼地,数百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与各类鸟禽鱼类的立式构成,形成典型的低洼湿地景观。古运晨曲、运河夕照、对影邀月等特定情境,构成了重要的天象景观。
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规划区的两翼支撑,是上游大沙河人工湿地与下游涛沟河的自然湿地景观。其中以涛沟河自然湿地最为丰富。
涛沟河是苏鲁两省台儿庄、苍山、邳州三县(市)的边界河道,为中运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涛沟河沿岸绿树环拥,芳草萋萋,芦苇茂密,鸭嬉鸥飞,莺啼燕舞,是台儿庄境内数百种野生动植物繁衍栖息的天然乐园。
建设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台儿庄城区,有保存最完好的3公里明清运河故道以及沿岸的古码头、古驳岸与古朴的纤夫村落遗迹,有与运河故道首尾相通的环城河以及依河兴建的月河公园。它承载着时代变迁留下的灿烂文化,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称誉为“活着的运河”和“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
京杭运河赋予了台儿庄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地位。1938年中国抗战台儿庄大捷名垂青史。发掘这一人文历史资源,台儿庄对当年大战的遗迹、遗址做了保护性开发,还兴建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一系列大型纪念设施,台儿庄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纳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它们所承载的丰厚的运河文化、水运商旅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大战文化信息,都将为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的建设,倍增人文神采。
建设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有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设施,为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增添了壮美的景观。适应南水北调的国计民生之需,台儿庄的环境治理,特别是污水治理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境内所有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全部达到了国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水稻和莲藕种植、水田养殖成为生态农业的支柱产业。同时,依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枣庄市举全市之力,积极重建台儿庄运河古城。届时,台儿庄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的第四座重建古城和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这些重大工程,对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的建设,必将产生决定性的促动与联动效应。
丰厚的自然条件、璀璨的人文积淀和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决定了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建设的可行与可能。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社会效益,则决定了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建设的必然——
建设运河湿地公园,是对台儿庄运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最直接的完善。
台儿庄运河流经台儿庄区全境40公里,上下游及其沿岸流域,涉及到苏鲁两省七个县市区千余平方公里。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规划区,则是这个流域中暖温带物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典型地域。
运河湿地公园区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存有8门11纲19目46科115属的藻类植物, 102科320属516种的维管植物,和325种各类脊椎动物,其中,有国家Ⅰ、Ⅱ、Ⅲ级保护植物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山东省重点保护动物43种。如此多样与珍稀的物种构成,就是一个珍贵的自然陈列馆和基因库。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建成,将是对此最好的保护。同时形成湿地生态的核心效应,辐射周边,是对鲁南苏北地域生态建设最有效的支持,更是对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的持久保障。
建设运河湿地公园是对台儿庄经济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促进。
台儿庄是全国著名的鲁南粮仓。生产的小麦、玉米、水稻、水田藕和淡水鱼,其品质名闻遐迩。特别是湿地公园规划区内的10万亩优质稻米、1万亩水田莲藕和2万亩鱼塘,都对丰富的优质水源有着密切的依存性。建设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促使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单一粮食生产向粮、藕、鱼、菜多元结构转变,水、光、气、热资源利用的单区位向上、中、下多区位转变,实现立体种养和生态循环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对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民增收奔小康,以及对全区经济建设的科学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命脉作用。
建设运河湿地公园是对运河文化最基本的保护。
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儿庄城区3公里运河故道及其沿岸遗迹,有着不可再生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将其纳入湿地公园规划区域,对其完整性、原本性施以强制性的基本保护与保存,具有战略性、学术性的高度。
如上所述,建设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于当代于子孙于本土与大局功德无量,势在必行。围绕这一共识,台儿庄区已经做出并继续做着积极的努力。他们组建专门机构,先后6次邀请国家和省市专家学者开展调研、考察、论证,集水文的人文的时空的资源于一体,设定了“一城两翼”和“一轴四带七区”的湿地公园空间格局。即以运河古城为核心,以城西大沙河城东涛沟河为两翼,以大运河水上景观为轴,着力构建大运河水工风貌、古月河水文风韵、涛沟河湿地自然风情、小季河生态农业风光四条景观带;将古城恢复区、公园管理区、大运河水上游乐区、古月河及古城风貌游览区、小季河人工湿地观赏区、涛沟河天然湿地展示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合理布局,各成体系;将观鸟亭、芦苇迷宫、水中步道、亲水码头、招鸟屋、荷花廊、桃花岛、钓鱼台、水族馆、运河人家、池塘动植物养殖观赏园等星罗棋布在其间……如此天然的与人工的,水文的与人文的,原生的与继生的,粗犷的与精致的,宏大的与奇巧的,田园的与盆景的,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立体化组合、综合性展示成“时时风光旖旎,处处风雅若诗”的揽胜格局,将给台儿庄这一“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披上崭新的梦幻般的和谐神韵与风采,鲁南苏北的广袤地域和绵亘南北近千公里的运河沿线,将会因此倍添生机与活力!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世世代代奋斗在运河两岸的台儿庄人民,对台儿庄未来的科学发展,有着充满理想色彩的无限神往。为了实现这一神往,加速建设以湿地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度假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的重任,已经责无旁贷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位有识之士的面前。
面对人民的期待,为了科学发展,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