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考察的第二站是民族村。对于民族村,我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民族村负责景区营销工作的副总经理张立明先生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我们曾在网上探讨景区营销问题并有诸多共识。去年12月我第一次应邀去云南讲课之前,承蒙张立明先生费心,帮我收集整理了云南旅游的大量数据资料;说陌生,是因为此前我从未去过民族村。
一大早,民族村景区的旅游大巴就等在我们开会的滇池旅游度假村,等到景区同行们上了车,张立明先生就充当起了全陪导游的角色,为我们详细景区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民族村就在滇池边,原是围湖造田时代开垦出来的海埂,距离滇池旅游度假村很近,约五六分钟车程就到了。应该说,民族村地处昆明市区,濒临滇池特别亲水,区位条件实在太好了。
到了民族村大门口,看不到景区的外墙、售票口和入园处,但见丝丝藤蔓缠绕连结,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绿。广场中央有一个露天舞台,身穿民族服装的艺术团演员,正为开园前的第一批游客表演迎宾节目。演出结束前,设计了一个游客参与的环节,礼花彩带一瞬间打向台下观众,让客人有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进了景区,头顶彩带飘飘,地面湿漉漉的,听说是昨晚刚搞了泼水节。坐上观光车,一口气参观了傣族、藏族、独龙族、佤族四个村寨。这些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少数民族的村舍建筑、生活方式和宗教习俗。张立明先生告诉我们,民族村这样的村寨有26个,分别代表了云南省的26个民族。不过,大多数游客估计很难走完全程,因为我们才参观了四个村寨,就差不多花了两个小时。于是,张立明先生邀请我们去水边的茶室喝茶小憩,大家一边品尝着云南普洱茶,一边进行了轻松的交流座谈。
据张立明先生介绍,民族村开业至今已有17个年头,近年来景区客流量一直保持在130-150万人次,景区团队和散客之比为四比六。虽说此前我对民族村的经营情况已经有所了解,但在听到这两个数据的时候,我还是多少有些吃惊。一个纯粹以观光为主的主题公园,在开业17年之后依然能保持130-150万人次的客流量,并且散客比例超过团队,这说明民族村的景区营销工作做得相当出色。那么,民族村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我个人感觉有三个方面:
一是品牌效应。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之外,还包括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昆明是云南旅游最重要的集散地,游客到了昆明,首先想要体验一下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民族村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很容易让人产生品牌联想,能激发人们到此一游的消费欲望。事实上,民族村的品牌效应不仅体现在旅游市场。去年10月,民族村曾经公告拍卖,结果遭到云南省和昆明市媒体和民众的强烈反对,因为民族村在大家心目中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景区,更是一个标志和象征,它既是云南最为璀璨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之一,更是云南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二是民族风情。民族村的26个村寨,是多年来逐步建设起来的,可以看出花了不少功夫。不过,民族村的吸引力并不在于村寨本身,而是村寨所载负的文化风情。26个村寨虽然建筑风格不同,但终究是固化的,看多了难免审美疲劳。而26个民族的文化风情才是活化的,多姿多彩的。比如,傣族少女的孔雀轻舞,流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佤族小伙的通天之鼓,彪悍粗犷让人血脉贲张;独龙族妇女的文面刺墨,美丽的蝴蝶翅膀令人惊悚战栗。
三是营销得法。景区的演出节目可以说是不断推陈出新,每天从早到晚共有20多场大小节目,每年更有火把节、泼水节等若干主题活动,丰富了景区内容和游客感受。景区针对旅行社的价格政策也相对稳定,很少采用突击涨价或降价的短期价格策略,显示出景区营销手法的沉稳娴熟。更加令人称道的是,景区营销人员对待旅行社的态度能做到坦诚尊重,没有出现店大欺客的现象。据张立明先生介绍,身为景区分管营销工作的副总经理,他常常亲自出面接待旅行社的朋友,并尽量满足旅行社提出的各种服务要求。
跟石林景区的情况相类似,民族村目前的存在问题是转型困难,景区经营仍然高度依赖门票收入。虽然景区早在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下决心从纯粹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方面转型,但受困于现有经营管理体制的约束,景区产品的提升改造始终步履蹒跚。不过,即便存在这些客观制约因素,我个人感觉民族村在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方面,未来还是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