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百题问答》71


 

 
《荣辱观百题问答》
 
 
71、为什么说“诚实守信”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要求
【答】“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被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在先秦,所谓“诚”主要是指“诚实”、“真诚”和“忠诚”,要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是一致的,即“诚于中、形于外”,要“勿自欺”、“勿欺人”。所谓“信”,主要是“真实”、“诚实”和“信守诺言”,强调要“言必信”,要“言而有信”。后来,思想家们往往把“诚”和“信”相互通用,“诚,信也”,“信,诚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制定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包括“言、行、忠、信”的“四大科目”和“恭、宽、信、敏、惠”的“五大规范”,都将“信”列入其中,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则人任焉”,即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强调“民无信不立”,即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荀子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把诚信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孟子把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个原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宋明道学家们,对“诚”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认为:“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陆象山则强调:“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谓也”,“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者乎?”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诚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进一步加深和丰富了对“诚信”的认识,把“诚信”提高到党的建设的高度。毛泽东向全党提出“实事求是”的要求,强调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励,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周恩来强调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稳步而又勇敢地前进”。刘少奇多次强调“大力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坚决反对弄虚作假”。邓小平也着重指出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反对“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要求必须杜绝这种“恶习”。这一切,都充分说明,“诚实守信”不但是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革命传统的重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