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连云港的“小海鲜”(周仕凭)


  虽然老家是江苏灌云,离黄海也就二三十公里,属于连云港市,但对于海鲜这两个字,还是很新鲜的。

  记得小时候的海鲜,也就是常吃的虾皮、虾酱、沙光鱼,偶尔在麦收的时候,也有海边的人到我们乡下来卖梭子蟹,那个蟹子红红的,都是用盐水煮好了的,五分钱一只,我们买来后,将蟹肉吃完,将壳装在小树枝上,迎风跑,蟹壳在风的吹拂下呼呼的转,我们称之为风转子。

  关于虾皮,我们只知道吃,不知道是怎么捕的,直到前年,连云港市《苍梧晚报》老总王绪年《海边纪事》的出版,我才知道:“虾皮,是海中最小的虾子,大如豆牙,小似蚁虫。每年夏秋旺发。别看它小,吃起来可鲜了。到了捕捞时,人们用网具把它捕上来,在海水里洗净再放锅里煮熟,然后晒干就可以食用了。用它来冷拌、炒菜、烧菜、蒸蛋、做汤,都会美味无穷。在我们老家的海边,一般人家都会捕,会吃,不仅当季吃,还会留着一些过冬。”

  关于虾酱,一般也都是燕尾港海边一带的人,骑着自行车,后面的车架上一边绑一个木桶,里面装着虾酱,走村串户的叫卖:“虾——酱嗷!”那声音,带着咸咸的海味,从远处传来,庄上的大爷大妈小媳妇就会拿出大汤碗或小搪瓷盆,等着卖虾酱的生意人到来。

  据说,虾酱的原料以小型虾类为主,常用的小白虾、眼子虾、蚝子虾、糠虾等。选用新鲜及体质结实的虾,用网筛筛去小鱼及杂物,洗净沥干。加虾重量30~35%的食盐,拌匀,渍入缸中。用盐量的大小可根据气温及原料的鲜度而确定。气温高、原料鲜度差,适当多加盐,反之则少加盐。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用木棒搅拌捣碎。捣碎时必须上下搅匀,然后压紧抹平,以促进分解,发酵均匀。连续进行15~30天左右,至发酵大体完成为止。直到现在,还记得虾酱煮花生或黄豆,那个香啊,用王绪年的话说:“恨不得连舌头都嚼嚼咽下去。”

  沙光鱼,比起虾酱、虾皮、梭子蟹就要稀罕得多。那时候我们吃的沙光鱼,没有一条是新鲜的,都是干货。记得小时候,家里很少买。每年秋天以后,家住东陬山的表哥朱佩金就会带几斤过来。只见那个沙光鱼干,一乍来长,除了大大的头和满身盐渍,那干巴巴的身段真的会让你怀疑有没有肉,可就是这么一个干巴如树枝的“鱼干”,烤出来就饭,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那可真是一道美味啊!

  烤沙光鱼干比较简单,那时候人们做饭,一靠烧草,二靠煤炉。想吃鱼干了,用火剪、炉钩搭在锅堂里,或者搭在炉子上,把鱼干放到上面,不停的翻烤,就跟翻烧饼一样,不一会鱼干就烤得焦黄,散发出阵阵鱼香味,这样鱼烤好了。

  沙光鱼是连云港市的特产,嘴大贪食,小鱼、小虾、沙蚕之类,凡能吞下的东西都吃。因此,它长得特别快,每年清明时节产卵,孵化后生长迅速。待到霜降时,有的可长近1尺,重4两多。尽管沙光鱼长很快,却只能一年一换代,只能尺把长。

   每当深秋季节,沙光鱼最肥,是捞捕、食用的最佳季节,故有“十月沙光赛羊汤”之说。当地盐区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正月沙光熬鲜汤,二月沙光软溜当;三月沙光满墙撩,四月沙光干柴狼。五月脱胎又还阳,十月沙光赛羊汤。”形象地道出了沙光鱼由盛到衰的生长过程。

  关于沙光鱼为什么长不大,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沙光鱼便开始生活在苏北沿海一带。它头大嘴大肚皮大,喜欢贪食,因而长得也快,从四、五月出世到腊月就有一尺长了。有一年,东海龙王敖广举行鱼类竞长选拔赛。参加比赛的沙光狂妄无比,认为自己能吃能长十分了不起,于是在赛场上摇头晃脑地对老龙王说:“我一年长得一尺长,十年就赶上你老龙王,哈哈,我沙光鱼说不定要登一登你的龙王宝座哪。”老龙王一听,勃然大怒,当场写下玉旨,命龟丞相当众宣读:“骄傲自满小狂孩,忘乎所以太轻率,罚你一年一脱胎,十年还是我小乖乖。”沙光鱼听后不服气,扭头就窜,不小心撞在大木桩上,弄了个鼓嘴大弊气。现在沙光鱼一捞上来,两个腮还一鼓一鼓的,好象很不服气的样子。从此,沙光鱼只能活一年,每年三、四月便会自行消瘦死亡,体长也不过一尺左右。

  后来走上社会,吃海鲜的机会多了,就连北京最早的高档粤菜酒楼之一——黎昌海鲜大酒楼,也去过几次,但那种海鲜,怎么也回忆不出小时候在老家吃沙光鱼、虾酱、虾皮、梭子蟹的味道。

  2003年,我在连云港市新浦区卖了房子,吃海鲜的机会可就多了,但不是鱼翅、鲍鱼、海参等“大海鲜”,都是老百姓吃得起的“小海鲜”。如沙光鱼、蛤蜊、文蛤、蛏子、海肠、仔乌、鱿鱼、皮皮虾等,这些海鲜做起来很方便,除沙光鱼、仔乌、鱿鱼外,蛤蜊、文蛤、蛏子、皮皮虾用盐水煮开,就可以端起白酒,甩开腮帮子,大快朵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