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369山庄,进入冷杉密布的黑森林。
所谓黑森林是又高大笔直的台湾冷杉构成的纯木林,阳光钻过树杈缝隙,斑驳陆离,潮湿滋润。荫凉处青苔泛绿,偶有残雪。山道明显陡峭。一块告示牌,“此处有大型动物出没,禁止在此处露营及生火”
出黑森林后,一片开阔的地形,便是著名的雪山圈谷。蜷曲的圆柏、正待绽放的杜鹃丛,云雾弥漫。上眺,主峰分外清楚,登顶不远矣!雪山圈谷亦称冰斗,为冰河侵蚀的地形,呈U型凹槽状态。
台湾高山地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地学界曾争论不休。北京大学地质学家崔之久教授与台湾同行合作对陕西的太白山和台湾雪山山脉进行比较研究。太白山与雪山所处纬度大致一样,最高峰也都在3000米以上。雪山主峰是台湾的第二高峰,海拔3886米。根据太白山曾发生过冰川作用以及冰川形成所需的条件推测雪山主峰也应存在冰川的遗迹。对雪山主峰3000米以上的地区进行的实地考察中,在雪山主峰之下北偏西的方向发现了一典型的冰蚀洼地和冰坎的组合。冰斗和冰坎是冰川运动过程中底部剪切面的挖掘和搬运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地貌形态组合是其它任何外动力过程所无法解释的,是具有专属性的冰川地貌。这也等于是找到了证明冰川作用的铁证。采样分析,冰川遗迹属于三个不同的时期。大概发生的时间分别距今4.4万年、1.8万年和1万年,分别对应着第四纪末次冰川的早期、最盛期和晚期。
比研究发现,虽然台湾和大陆内陆受同一季风控制,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季风对冰川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即台湾属于冬季丰雨型,而内陆属于夏季丰雨型。由于冬雨型有利于冰川积累,从而使中国台湾的第四纪末次冰期早期和晚期冰川作用都较为强烈,完全符合海洋性冰川发育的条件,也正好反映了地域气候与冰川形成的关系。有趣的是,在确认了雪山地区曾发生过冰川作用后,也解释了该地区孓遗物种樱花钩吻鲑的由来。樱花钩吻鲑现今在台湾只分布在雪霸山七条湾溪中,因为数量稀少被当地视为“国宝”。据了解,这种鱼只生活在寒冷地区。台湾是它在北半球分布的最南端。以往动物学家一直解释不了为什么在气候温暖的台湾会有樱花钩吻鲑呢?雪山主峰地区第四纪末次冰川作用的存在,回答了樱花钩吻鲑在中国台湾存在原因。
接近顶峰,碎石坡。云雾中登顶,四周茫茫。
风大,几分凉意,套上冲锋衣,矩形岩石纪念碑前留影。
锦雄支起瓦斯罐烧开水。
“王总,喝什么?”
有选择吗?
“台湾高山茶、速溶咖啡。”
嗯,速溶咖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