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与改革


    金融时报批评欧盟过度无原则的迎合中国而重启推迟数月的中欧峰会,但是这样的会议过于走形式而没有实质意义。英国的小报也评论说中英会谈对英国来说毫无意味,英国并未从这次会谈中获得任何有益的结果。

    这种仪式性的会议在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就是过分讲求过场和颜面。如今更是盛行所谓的“嘉年华”,人大代表的组成讲求民主的广泛性即不论议政参政能力和水平以民族、性别、职业、政治面貌等标准物色对应人选,最近的“两会”频频爆出匪夷所思的提案让民众哑然失笑,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头衔本来属于那些在科技界有崇高威望、有创新造诣、引领科技发展的科学巨匠,而今院士的评选也不再唯以探索真理是从也讲究院士评选的广泛性,设定必须西藏、新疆有相当名额的院士等硬性规定。

    这种形式主义俨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历经历次革命清理而不衰足以印证这种文化传统影响的深刻。中国发展一段时间就会积累弊端的根源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它给人以束缚,不能让人努力接近真理,不能让人努力发现真知而是竭力谋求主观上的同与统,而中国历来的制度建设上均以此为出发点,所以中国历史在近代发展缓慢也应当出于此原因。新文化运动引进科学与民主,意在释放人的性灵,培养个人的人格,就是从实际出发,打破形式主义的罗网。毛泽东主张开展群众运动,倡导“大民主”也是以人民自由意志为基础,以科学精神为指针。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生产力大幅上升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自此而发展起来的科层管理体系抑制民众力量、束缚人的自主性、不鼓励人思考,自然形式主义会发展起来。政府绩效考核唯GDP论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反映,数字的魅力无穷但并不能真实关乎人生活的幸福、健康,也会带来经济的畸形发展。

    如今,在这种形势的感染下,形式主义反映在生产生活得方方面面,蔚然成风。人们不断批评,希望可以纠正这种形式主义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性。社会是一个整体,各方面互相影响,如果它不能得到改正势必会影响到其中的每一个人。

    形式主义表现在生产上就是制造假冒伪劣;形式主义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就是豆腐渣工程;形式主义表现在会议上就是演讲者陶然自得的讲话,听众不知所云,除去酣睡和掌声,就是一味的赞成和唱赞歌;形式主义表现在政策制定上,就是不断地推出长远规划或者就是不切实际的三拍上项目;形式主义表现在生活上就是每日例行公事,了无生气;形式主义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开小差和做表面文章。

    形式主义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哲学。政府绩效以形式主义竞赛,民众以懂得形式主义而骄傲。正因为如此,使得人们之间的信任在逐渐弱化,卖家短斤缺两,买家谈价还价;正因为如此,基层政府不能有效发挥职能,民众权益无法获得有效渠道得到维护;正因为如此,社会精英很难实事求是的发表意见,很难尊重实际和维护真理;民智民力未能得到有效开发。

    以上事实证明在改革与发展之间出现了不一致。改革政策无法很快形成推动力量,民众渐渐被排斥在各项改革事业之外;政令很难出中南海,各项改革均自上而下推行代销民意。各地以求GDP为主线,重复建设、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风行;各项新政策以改革为名,以行既得利益者发财之实。此次经济危机暴露发展决策过分重视西方大资本家,缺乏一贯倡导的独立自主精神;自我创新不足,产业升级和与民兴利均缺乏足够、持久的张力。实用主义的改革更是污染中国的江河湖泊,滚滚浓烟污染了大气,水利设施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上升,发展权益得不到保障,幸福指数更是猛降。

    徒具形式的做法来自严密的科层管理体系,这种权利架构束缚了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抑制了人们的自由思考。这衍生出空泛的决策和响亮无着的口号,这衍生出缺乏行动和务实精神的习性。在这种思想状态下,将中国比作“世界工厂”并非美誉,中国人在物质与精神上均蒙受长远损失仅仅获得近期的享受。

    现在人们厌倦改革,各项改革均未能使得民众参与其中或者从民众的创造中寻找改革的突破口,缺乏民众主体性参与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一些强行改革的措施遭受巨大阻力或者不了了之。改革成为形式主义的改革,形式主义成为改革的梦魇。

    中国要想有真正的改革必须尊重和鼓励民众的首创精神,政府切实能够接受民众监督;打破严密死气的科层管理体系,活跃民众思想,便利民众交流。谁参与改革谁就会成为改革的推动力,谁参与改革谁就会自动放弃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的克服还应当尊重民众的个体选择和职业的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