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知识的粘性及其经济学内涵


 

隐含知识的粘性及其经济学内涵
 
肖光恩 刘秋慧(武汉大学)
 
经济学消息报 (2009.6.5,第23期,No.85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增长理论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解答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仅在于劳动力与资本使用数量的增加,而且也在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进步。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事实也基本上支持这一观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早在1996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中明确指出: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也正是“知识经济”或“学习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怎样来描述现在经济增长,知识的生产、获取、吸收、再生产和扩散,都是当代经济动态竞争的基本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当代经济增长就是知识经济的增长。然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回答基于知识为基础的科技进步是否持续?或者是说,由科技进步所导致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发展?虽然理论界对这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回答,然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就是重新审视知识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即从理论的源头来分析知识积累、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沿着这种逻辑思路,作者认为,要保证持续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当地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就必须不断地获取、吸收和再生产隐含知识,因为隐含知识是当地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隐含知识研究最早起源于教育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知识隐含特征的关注,他们在传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传播总是不能被完全清晰地表达出来,即“言之所述不能完全反映我之所知”。知识隐含性的这一特征最初由英国著名哲学家吉尔波特·赖尔(Gilbert Ryle)在1949年出版的专著《心的概念》中论及;而让知识隐含性特征被社会各界熟知的则是匈牙利出生的世界知名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他在1958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个人知识》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知识学习过程及其隐含特征,从而使知识的隐含性广为人知。他认为在日常的知识学习过程普遍存在着一种被人们所忽略的感知事实:即虽然我们经常在没有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注意到某些确定的事物,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相反,正是因为它们所组成的上下文语境或背景,使我们对知识学习或掌握的效率得以提高,而这种上下文的语境或背景通常则不能被清楚地表达出来,但它们却实存在,而且非常重要,这就是知识的隐含性。随后有大量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知识隐含特征的情况在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知识分类学家则认为这种普遍存在的隐含的知识内容是一种新类型的知识,称之为隐含知识。后来隐含知识的概念也就日益被广泛使用。
 
 
 
以下省略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