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就能充分验证网友的观点和看法。从苏丹红、强生、阜阳劣质奶粉、到红心鸭蛋、福寿螺、多宝鱼,再到三鹿奶粉,几乎所有事件都是先被被消费者、媒体率先揭露内幕的,或者是被国外检测机构披露出来,监管部门总是在扮演“跟屁虫”的角色,这导致问题出现后,消费者常常因听不到权威声音而无所适从。
至于监管部门为何在信息发布和食品检测方面一贯慢半拍的原因,一方面,信息披露体制阻碍了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从国外来讲,一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收集到可靠信息后立即发布相关警告或指令。而在国内,在监管部门收集到安全问题信息后,都必须上报上级主管卫生部门,然后再通过上级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严格审批,在最大程度地保证消费者利益和国内市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卫生部才发布相关的产品安全警告或提醒。试想,在如此众多环节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安全警告总是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