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育品: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总架构和方向
2009-6-7 上午 09:10:38
一个经济学家却经常谈到文化,这是为什么呢?我琢磨着。
因为经济和文化之间存在内在的深层的辩证互动关系。经济是国家生命体的形,文化是国家生命体的神。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有两种偏执的形态:仅仅是形似的市场经济,或仅仅神似的市场经济。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是形神合一并互动辩证统一。
让我们单单考察一下文化的特性就能看到它的“厉害”。据我观察,文化具有平漫性、渗透性、繁衍性、潜隐性等诸多特性。中华文化,无论国民是否愿意,都或多或少的被每个中华儿女承载着,这是普遍的事实。文化以载体保存为信息符号是不起作用的,真正起作用乃是通过传播被人采信甚至迷信后,以人的言行作用到政治制度、法律、军事、教育、传媒等各个领域。任何文化无论多么隐蔽,最终还是要被我们观察到,从有形经济形态观察到就是一例。
很显然植根于我们国民心灵深处的文化,早于市场经济。当前的问题来了,要搞“市场经济”而且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历史上几千年曾经支撑“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文化甚至是“封建经济”文化特性很快遭到挑战,国人很现实的有时也是潜意识的,甚至是不自觉的采取了“文化”与“经济”分裂的做法。于是,导致了郎先生所列举的众多“劣根性”现象。
无论如何,中华民族渴望崛起,历史的选择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加上了“有中国特色的”,但是无法违背真正市场经济的共性。当我们的曾经有效的甚至伟大的文化强行推入到市场后,我们做如何的决策呢?是保守“博大精深”还是反省转型呢?作为普通公民,是迷信盲从还是心灵自省呢?在笔者看来,文化是市场的一个“极”,它与经济一极辩证对称存在。这两者统一的核是:大爱;包容于一体是:宇宙;遵行于一律:宇宙绝对法则。
这就是个人管窥琢磨的结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总架构也是全球市场建设的总架构和方向--三一核--爱,两个极--经济和文化,一个场--市场。制度法律是来为这个架构服务的,或者是这个“核”演化的必然结果。每个参与者(各种类型的经济体,含个人)都自觉和不自觉的处于这个体系之中,并应当予以持守。
-------
(著作权声明:弘扬尊重原创,网友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其他官方引用须征得作者同意。
秦育品使命:顺应信息革命时代趋势,推广普及生命体建模方法,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协助,使生命主导者掌握生命体建构的方法与技术。)
注:本文灵感触动的源信息
《郎咸平:文化劣根性谋杀了中国经济》
http://news.163.com/09/0606/10/5B49SH8800012Q9L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