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一般的理解。
秩序: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
秩序与混乱、无序相对,是指人或物处于一定的位置,有条理、有规则、不紊乱,从而表现出结构的恒定性和一致性,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指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反复性和可预测性。
于是我们有一些词汇:无序、秩序井然、秩序混乱等等。了解了秩序的真正含义后,这些词将从此消失。秩序根本就无所谓乱与不乱,根本就不存在无序。他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像太阳、时间一样。他充斥着我们整个世界,无处不在,就像我们身边的空气,但又像时间一样难以捉摸。
我的文章中很多次提到秩序,不过我估计,看懂的人没有几个,因为最核心的一个概念——秩序,大家都没有理解,怎么理解文中的逻辑呢?
我还是先说说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秩序的例子,让大家可以了解秩序的含义,及她蕴含的力量。
先来看看一些自然界例子。
大家都知道石墨由炭原子组成,也知道还有一种东西也是由炭原子组成,那就是钻石,但你可能没有想过,她们唯一的区别就是结构不同(具体我就不说了),也就是秩序不同,看看,可以造成多么大的差别。
有一个很有名的词跟这有点关系:“蝴蝶效应”。
其实社会的例子与自然界的例子含义差不多,只不过主角换成了人,至于每一个例子的含意是什么我就不点明了,留给大家思考。
第一个例子:我们7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人应该都还有印象,那时候流行放电影,谁家有喜事就放电影,在坪中拉块幕布,附近村民们自己带来凳子,但是远处赶来的人不可能带凳子(我们小时候经常跑很远去看电影),没有凳子的人坐在后面地上又看不到,因此就只有站着,或者坐在最前面,但是太近了,看的不爽,既然反得站着那就那里都是站,于是就到处窜,再加上村民们的凳子高矮不一,身高也高高矮矮的有,何况还有小孩,于是就出现了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人站着看,登子往往不是用来坐,而是用来站,而且经常因为挡住了后面的人,一言不合就开始打架,我的印象中好像不打架的次数比较少,当然也有其他原因,象上次打输了,特意寻报复的。那种一边幕布上过招(武侠片),下面看电影的人也在“过招”,当时主要注意看打架去了,不怎么觉得,如今想来甚觉好笑。其实还有一种”秩序”,大家按高矮次序排好,象电影院一样,同样是看电影,但大家都舒服,也不太会起冲突。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二个例子:曾经在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文章中看到一个例子,这个在我们现在社会中也发生过,就是一个人掉到水里面,岸上的人不出手相救,先谈好价钱才救人。冯先生是这样评价的(大意,看很久了,记得不是很确切了,只是当时触动很大,所以记的是冯先生的文章),实际这样是不好的,因为哪一天你说不定也会掉到水里面,也要出钱叫人救你,最终你的钱包还是回到原来状态,但是有了风险。冯先生还引申开来,说:说不定,那个被迫掏了钱的人,为了要回自己的钱会暗算你,或者那个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说不定有一天你会落到他的手中等等。大师就是大师。再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仔细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没有听从大师的教诲,与其背道而驰,但结果又被大师料到。我举个例子,不记得在那里看到的,说一个地方的农民从来不吃自己种的大米,他知道不能吃,并自以为得意,但是有个人一语道破天机,他目瞪口呆:你怎么就知道你吃的大米就不是用你这种方法种出来的。农民骗工人,工人骗农民;医生宰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宰律师,律师宰老师,老师宰医生,如此而已。
从我知道三鹿出事之后,我就只买进口奶粉,而且是很贵的。三百多块一桶,有什么办法。
因为凭我的智慧,我知道绝对不会只有三鹿,不幸被我猜中。除了痛心,还剩什么?
可能某些人会说我不支持民族品牌,不爱国,我倒是觉得慎用“爱国”这个词。许多罪恶就是在她的幌子下进行的。例子就不举了。胸襟开阔一点,“爱人”可能更好一点。
第四个例子:我在读古代文的过程中凭印象好像多次碰一个词“世风日下”,看来这个问题自古就有了,我用一个自己亲眼看到的例子来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至于理论的阐述留到以后
报纸上好像也刊登过类似事情。于是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于是得出同样地结论。于是“世风日下”了,就这么简单。
再说一个,你是不是告诉你孩子或者有人告诉你或者自己心里想千万要提防陌生人,有危险?
这个是不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一滴“农药”。
顺便说一说医院,教育,好像问题多多。我只讲与我的“秩序”有关的例子。
现在挂号分很多等级,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专家,特需专家,医院的解释是优质优价,满足顾客需求,说起来很有道理,暂且不说。我来说说现在的状态,也就是“秩序”,医生还是原来的医生,但都成了专家,病人还是原来的病人,跟原来不分级别时唯一的差别就是叫你多交钱。看他们多么聪明。我记得好像是2000年,因为神经衰弱到长沙看病,挂号费50元,而且还挂不到。我再说一个秘密,可能很多人也知道,因为我有朋友在医院上班,那些专家好象一个星期有几天不叫专家,所以挂号费便宜,看,同一个医生,不同时间还不同价,我看医院还怎么解释。
再说说大学教育,好象遭人诟病也比较多,最近好像出了“李连达院士论文造假事件”,笔者一点也不惊讶,很正常。原来也发生过,也不只浙江大学发生过。唯一肯定地就是以后还会发生。当事人固然难辞其咎,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学术环境,也就是笔者眼中的“秩序”。我希望“义愤填膺”的国民,不要口诛笔伐,有落井下石之嫌。记住宽容是一种美德。就是一个诚信问题。自问没有为一己之私利撒过慌?正在求职的大学生(现在工作难找,你们受关注)你们的简历修饰过没有,是不是在学生会干过就说当过部长,主席?系里的评价是不是自己写好的?环境如此。笔者就干过蠢事,并付出很大的代价。这都是题外的话。
笔者曾经在大学里呆了好几年,朋友(有些仅只认识)中有硕士,博士,副教授,教授,就没院士,不过估计快有了,对大学还是比较了解的。我有一个习惯,喜欢琢磨,喜欢寻根究底,喜欢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然后象鲁迅先生的话一样,一针见血。
现在社会上对大学多有不满,象学费啦,官僚化,师资力量等等。我倒觉得最关键的不在这些。关键的在那里呢?那就从大学的起源也就是存在的意义上考虑,说来就话长了,有兴趣的到网上搜一下就行了。至少我认为有两点:1.培养人才,2.产生智慧的地方。所以问中国的大学两个问题:
1.
2.
梅贻琦不是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中国对诺贝尔奖感情很复杂。对至今都没有获奖总觉得不爽。据我了解有如下说法,西方歧视,语言问题,甚至有人提出更荒谬的需不需要的问题。关键是要拿出东西。笔者比较了解的获奖者(不是理论,是他们的人生):
居里夫人发现镭和钋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纳什提出博弈论
我们有什么?
连自己人都看不过去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谁说的自己找,了解一下也好。
不过很快就会有了,本人的“秩序论”,为国人挽回点“面子”,虽然笔者不以为然.
秩序的定义很简单: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
这里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可见的任何东西,如一个杯子,一块砖、一只鞋子,一个人。也可以是抽象的、不可见的东西,如人的观念,思想,心理、精神状态、行为习惯等等。
真正重要的是它的属性,与运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