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与共生


 

wpe45.jpg (10289 bytes)

 

——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综述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阚 阅

  2008年10月12日至14日,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承办,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和香港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丹麦、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南非、印度尼西亚、中国以及香港和澳门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等26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收到论文140余篇。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共生”。会议开幕式由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教授主持。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副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教授等嘉宾在开幕式上致辞。世界比较教育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云集论坛,交流学术,共启思维。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主席、南非开普敦大学克莱因·索迪安 (Grain Soudien)教授,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前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所长马克·贝磊(Mark Bray)教授,欧洲比较教育学会会长、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罗伯特·柯文(Robert Cowen)教授,欧洲比较教育学会前会长、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于根·施瑞尔(Jurgen Schriewer)教授,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亨利·莱文(Henry Levin)教授,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前会长、美国杨百翰大学唐·霍尔辛格(Don Holsinger)教授,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日本广岛大学大塚丰(Yutaka Otsuka)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荣誉教授铃木慎一(Shinichi Suzuki),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了精彩的主题讲演。
  在论坛开幕式及主题发言阶段,多位国内外知名比较教育专家围绕“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共生”这一主题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精辟见解。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发表了题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教育的重建与发展》的主题讲演。他对改革开放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比较教育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蓬勃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分析。他强调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用一种价值观来统治世界已经不可能。世界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中才能得以发展。世界和平的出路在于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利互惠。教育是互相了解,互相理解的最好途径。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桥梁。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题为《一纲多本:教育民主的诉求——中国大陆教科书政策述评》的主题讲演中阐述了中国大陆教科书政策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实施过程中遭遇的现实问题,展望了教科书政策面临的潜在课题。他指出,“一纲多本”的教科书制度所追求的是“和而不同”的教科书发展生态,它体现了教育民主的诉求,也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发展趋势。他认为,实施“一纲多本”的教科书制度改革关键在于观念与体制的改革。这种改革需要具有全球视野,需要开展本土行动,需要不断的努力推进。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克莱因·索迪安教授在题为《教育及其道德责任:和而不同的世界》的主题讲演中指出,在近30年中,关于全球化出现了三种流派:“亚全球化主义”(hypo-globalization)、“急速变化主义”(skiptism)和“转换主义”(transformationalism)。这些研究认为,全球化是对世界的重组,而且这种重组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各个方面。但这些研究的不足在于,它们没有理解种族、性别以及其他差异是如何融入全球化进程,并如何促成了现代国家的形成。人们提出教育具有生产性,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也都将人作为人力资源,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去扩大教育机会,培养更多的生产者,以保证国家的竞争力。这样的教育当然重要,但这种“工具性教育”(instrumental education)将国家之间的特性排除在外,并将孩子的教育仅仅等同于为未来工作做准备。他强调,教育应做得更多,应当充分领悟“教育”的全部含义,尊重“传统教育观”。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家更要把公民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国家也应当保证学校教育的公共管理,从而建立一个价值框架,以便让该国的价值理念在民主环境下自由成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所长马克·贝磊教授作了《全球化视域下的和谐·差异·共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视角》的主题讲演。他指出,教科文组织成立于二战之后,是战争的产物,它的活动主要涉及教育、科学和文化三个领域,并非常重视三者间的对话。他认为,教科文组织是一个真正的国际组织,它在和谐、共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而且自成立60年以来,教科文组织变得更加实际,也更加谨慎,它更注重在多样性中去推进教育变革,去推进世界公平。这样的变化,对我们比较教育领域具有启示。他还建议,比较教育的会议应把参与对象范围向外扩展,吸纳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以搭建与政府人士交流、沟通的桥梁。
  欧洲比较教育学会会长、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罗伯特·柯文教授在《解读全球化:话语、范畴与决定因素》的主题讲演中着重强调了比较教育学者应如何把握“和谐、差异、共生”的问题。他指出,比较教育就是解读全球化。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放眼世界”。但在实践中,比较教育研究者只是照搬国外的经验,将某一国的教育制度嫁接到另一国家。他们往往只分析教育体制而不是教育本身。教育已根植在经济而非文化之中,它更关注竞争力和技能,教育制度已成为一种“技能形成制度”,实用知识才称得上“知识”。很多国际组织也对此推波助澜,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成为新自由主义蔓延的载体。而现在比较教育界也存在一些问题,即比较教育学者分析新自由主义与国际组织的话语,但却忘记理解教育不是“技能”。在今天,国际理解教育、和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是我们比较教育学者不可忽视的一些重要议题。
  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日本广岛大学大塚丰教授在题为《全球化时代对日本大学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的讲演中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不仅经济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变革,而且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其他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在以单一世界的“全球化”为特点的经济环境下,在全新而纷繁的变化中,大学应该重视和加强对人类核心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通识教育。他在追溯了日本通识教育发展简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后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状况。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发表了题为《和谐型大学——差异、和谐、共生》的主题演讲。他指出,高等教育全球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全球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学办学模式的趋同,其中美国研究型大学尤其成为世界普遍效仿的模型。对中国大学来说,“和而不同”是大学发展的惟一正确战略选择,我们应该辩证分析美国研究型大学,努力构建新型的大学——和谐型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荣誉教授铃木慎一在《全球化和共生文化——新的自然选择法则与新文化》的发言中,论述了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教化的新问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的新方式、新准则。
  此次论坛围绕“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共生”这一主题还分别就教育全球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多元文化主义与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农村教育、远程教育、职业与终身教育、美国教育改革、俄罗斯教育改革、日本教育、教育公平和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教育全球化问题。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利昂·蒂克利(Leon Tikly)教授从教育的视角探讨了社会公正的定义,分析了非洲各国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非洲大陆教育的影响。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立大学学者艾梅德·普拓万(I Made Putrawan)和麻儒·阿可巴(Ma’ruf Akbar)通过雅加达和巴厘岛的学校课程开发的分析,指出两地学校对全球化的影响已有充分的预见,并为避免学生以及后代忘记传统文化而展开了努力。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应在全球化中保护本国的文化,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竞争力。中山大学冯增俊教授详细分析了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关系。他认为,教育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变革旧教育、促进教育转向服务所有人的过程,教育改革开放则是一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而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在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西南大学徐辉教授基于人们对教育国际化意义的不同理解,分析了东亚文化中所存在的和谐意识、共存意识和反思意识,并论证了这些文化特征对教育国际化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王晓辉教授提出“全球教育治理”的概念。他认为,国际组织对世界教育特别是在教育平等、全民教育、国际评估、建构学习化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各国应该关注国际组织在教育发展上的政策优先点,并以此作为制定本国教育的参照。香港教育学院的胡少伟教授阐述了儒家、佛教和道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对香港学校教育的影响。西南大学杨思帆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的种种体现,提出第三世界国家应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本国,努力寻求国家教育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平衡点。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袁婷婷分析了全球政治经济情境下中国对非洲的教育援助,探讨了有别于西方教育援助模式的中国式机制和模式。湛江师范学院屈书杰教授、河北大学傅松涛教授从教育内容、方法、资源、培养目标、人才等方面探讨了教育全球化的表现与特征。日本上智大学学者杉村美纪通过对日本和马来西亚华人学校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在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全球化需求以及保持民族传统教育需求的问题。
  关于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河北大学李文英教授以东亚教育交流为视角,着重分析了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模式,到近代以日本为中心的模式,再到当代的无中心多元交互模式三种教育交流模式的嬗变。四川师范大学顾美玲教授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机制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应通过教育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实质性地引进世界名牌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教育股份合作制”的改革试点以及营造国际化学习氛围等措施,促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沈阳师范大学杜岩岩副教授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策略的问题。广东金融学院张桂菊副教授着重探讨了日本文化和教育与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和教育的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日本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问题。西南大学陈时见教授指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推进,作为文化重镇的高等教育必须在全面分析和深刻反思全球化在文化逻辑和文化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其文化批判功能,寻找和开创文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合法理论,从而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文化观念与文化实践,推动社会文化向更健全、合理、优化的方向发展。西南大学周谊教授认为,虽然近1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高等教育应以稳步的速度继续扩大招生,同时,必须迅速增加教师的数量,以保证教学质量。东北师范大学学者何鹏认为,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对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提出新的挑战。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合规定性”到“合需求性”再到“多元化”的转变。他还根据多元化质量观的内涵,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调整对策。河北大学傅松涛教授等提出,司法化运行机制历史地扬弃和超越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粗陋原生态和嬗变次生态,有机地衍生、连接和整合了美国高等教育生态化、社会化、民主化、市场化等其他机制,是美国高等教育强教强国的基础和支撑。日本文部科学省多媒体教育开发研究所苑复杰教授从留学生对中国的意义、改革开放政策与留学、推进留学交流和鼓励回国政策以及留学生公派计划四个方面,探讨了国际化时代的中国留学生政策及其对日本高等教育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耿益群副教授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环境变迁的现状及其动因,并指出应对当前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环境变迁的策略。山东理工大学潘发勤副教授指出,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资源的缺乏,使大学日益成为企业化大学,商业行为在大学内蔓延。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企业行为与大学传统使命的协调,必须要区分手段和目的,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


  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丹麦罗斯凯尔德大学副教授斯蒂芬·卡尼(Stephen Carney)博士指出,比较教育必须要跨越有限的、稳定的教育系统、层次和过程的范围,而且要认识到从政策愿景到政策实施这一系列教育现象正日益密切地连接在一起。他利用“政策图景”的研究路径对丹麦、尼泊尔和中国进行了案例研究,并尝试揭示这些个案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连接在一起,同时如何在应对新的全球政策蓝图时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性”。首都师范大学王长纯教授着重阐述了“和而不同”作为比较教育研究哲学的涵义以及“和而不同”取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采用文献法构建了顾明远教授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在这个范式中,他重点讨论了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主客体认识的文化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顾先生的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功能主义范式和文化诠释主义范式。他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可以用“民族国家文化模式作为一种分析框架”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张德伟教授提出,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学研究要有全球、区域和本土的视角,教育的区域研究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实践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的比较教育学面临诸多的危机,克服危机的出路就在于理论创新,而其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就是扎实开展教育的区域研究。温州大学折延东副教授认为,比较教育研究是文化互动、文化对流、文化较量的重要场域。比较教育研究者肩负着守护文化、发展文化、提升文化的艰巨使命。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研究主体必须要时刻惦记文化身份,履行文化使命。西北师范大学姜峰副教授从比较教育研究功能的重新理解和诠释切入,认为比较教育要积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以“国际视野”为背景,在追求“本土行动”的过程中及时对其功能进行恰当而合理的定位。同时,还应从比较教育功能定位与研究范式转型两个角度,对比较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东北师范大学梁荣华指出,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教育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并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在讨论全球化与本土化对比较教育学产生的冲击时,必须要更加关注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生长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周世厚认为,可比性是所有“比较学科”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比较研究合理性的前提。比较学科内的可比性是相关性和异质性的统一。而比较教育领域的可比性主要体现为研究主题的一致性、问题背景的相似性、资料数据的统一性以及研究对象的差异性。
  此外,在日本教育方面,河北大学的张玉琴分析了日本高等教育倾斜配置的效果。中央教科所的李协京阐述了日本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监测。在俄罗斯教育方面,北京师大的单春艳探究了俄罗斯教育发展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西南大学石隆伟分析了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教育的变革;东北师大吕文华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高等教育师范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方面,全美私立学校认证委员会派屈(Don Petry)博士阐述了教育问责的世界现状与变革;南京大学张德启介绍了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与推进。在教师教育方面,华南师大王符分析了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沈阳师大孙河川比较了中美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云南师大王艳玲分析了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制度创新。
  会议期间,为了表彰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顾明远先生在推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以及促进中美教育学术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向顾明远先生授予了荣誉教授职衔。
  教育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共同特征,各国在通过教育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更需要通过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增进了解。本次论坛围绕教育全球化问题所展开的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对弘扬多元,尊重差异,促进和谐,实现共生具有重要意义。由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发起创立的世界比较教育论坛自200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论坛成功地搭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比较教育学者交流的平台,成为我国及世界比较教育界的一项学术盛事,对我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见《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