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大学中文系三十多年,旗下涌现了许多富有才情和个性的弟子。他们毕业之后,或躬耕讲坛著书立说,或身居要职造福百姓,或创业经商大显身手,有突出成就者大有人在。刚满25岁,于近日推出15万字散文集的吴长海,无疑是后起之秀——我漫天桃李中比较芬芳的一株。
记得2000年10月的一天,接到一个电话,自称是校文学社社长,想请我担任社团顾问。半小时后,一个清秀乖巧的男孩来访。来者就是长海,这是我们的初识。初次会面的生疏,较大年龄的差异,并没有在我们之间筑起壁垒,我们竟像好朋友那样倾心交流促膝而谈。他对工作的热忱,对生活的乐观,对文学的执著,还有他那谦逊真诚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年,长海在编辑校报、主持社团常规事务的同时,积极与芜湖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在电台播出社员优秀作品;组织社员参与芜湖市第三届大学生吟诗会,取得不俗成绩;自筹资金主编芜湖市首部大学生作品集《红叶风情》……这些开创性突破性的工作,对于当时年仅19岁、来自皖北农村、没有任何背景的长海来说,每一项都意味着艰巨而繁重,可他任劳任怨,巧干实干,把困难一一化解,出色的工作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深得师生们敬重和赞誉。
长海留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印象是勤奋。大学时代,他勤于学习,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奖学金;勤于写作,在校内外报刊公开发表许多作品;勤于实践,曾获得“安徽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2001年的暑假,很多学生利用假期游玩休息时,长海没有回家享受安逸,而是留在江城,做着两份家教,同时在大江晚报社实习。虽是实习记者,可他一个月就发表了18篇文章,实属难能可贵。其勤奋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毕业后,长海落户江苏江阴。工作后的长海,依然勤奋。作为教师,他勤于钻研,多次在市级以上教学业务评比中获奖。在教学之余,他勤于文学创作,我在许多报刊杂志上就经常能看到他的文章,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有不少文章在全国各级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
翻开《守望锦瑟华年》,用心读一读长海的文字,你能感受到岁月的静好“生活的河流正越变越宽。快乐或忧伤的浪花在忙碌而充实的日子里跳跃成一道道彩虹,我在微笑里坐看云起”。你能读出青春的激情“我们没有理由停止,停止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放弃我们高贵的激情”。你也能感受到诗意的情怀“母亲用家乡的野菜把我们养得同城里的孩子一样颀长茁壮,更重要的是母亲教会了我们在艰苦的环境里诗意地栖居”。
比起几年前我所读到的长海的文字,他现在的散文笔法清新灵动,题材涉猎广泛,情感真挚自然。他的亲情散文如《陪祖母走走》、《父亲越来越像个孩子》、《阅读父母》等,“行云流水的文字,寻常阡陌的情怀,却透着让人无法拒绝的感动”(《读者》杂志征文评委给他文章评奖的理由)。他的游记散文如《西递古韵》、《枕水人家》、《雨中游南浔》等,“知识丰富且毫无资料下载之嫌和任何斧凿之痕,自然成篇,可谓大家手笔”(河北作家王逸群语)。他的校园散文如《永远的先生》、《大山的儿子》、《先生之风》等,文美情真,“以大众题材,体现个人风格。虽是点滴小事却使人不置可否地陷入作者的情愫中,淡淡怀念让人颇有了一种忧思”(红袖添香文学网编辑的评论)。
长海是“80后”出生的青年,而且是从偏僻农村走向远方寻梦的热血青年,面对光怪陆离充满无限诱惑的现代社会,他与同龄人一样,有着挥之不去的困惑与迷惘,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烦恼与忧伤。在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蓝本的《飞不回来的燕子》一文中,长海把生活的残酷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结合《日子靠自己过》、《但求青春无悔》、《诗心依旧》、《我的大学无爱恋》等文章,我们几乎可以清晰地描绘出他从读大学到现在这段时间里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他的学业,事业,理想,爱情,无不感人至深。从文中我们能读出一代乡村青年背井离乡、打拼未来的忧郁与感伤,这是一种略带沧桑和凄凉的美丽。
好在长海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年轻人,从文字里我们能读出他对美好未来的坚定期待,“经过了失败的冶炼会更加坚强,承受了孤独的洗礼会更加成熟”;“相信每一轮旭日的东升都会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期待”;“不甘于平庸注定要经受太多的磨难和苦痛。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也唯其艰难,才能显示出强者的力量,智者的风采。无论生活如何困苦,我会始终用坚韧的心去承受。无论前途如何渺茫,我会始终用执着的脚步去丈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师长,我为长海散文集《守望锦瑟华年》的出版而欣慰,同时我也希望年轻的长海能继续发扬虚怀若谷的精神,努力创作,厚积薄发,以期将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感悟诗意的青春----读吴长海散文集<守望锦瑟华年>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