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农民工特色培训新路-系列报道之二


走农民工特色培训新路

   ——市总工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系列报道之二

□ 本报记者 黄学安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海啸冲击波的影响,农民工返乡潮已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如何搞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工作,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作为企业职工“娘家”的工会组织,搞好农民工培训,帮助农民工实现就业,让他们在企业生产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已成为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市总工会以政治大局为重,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自治区提出的“服务企业年”和市委提出的“项目年”、“民生年”、“绩效年”战略部署和工作任务,履行工会责任,联系企业,与市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合作,全力抓好农民工就业培训,摸索新的培训模式,抓好“定单”、“定向”、“储备”、“劳务品牌”、“重心下移”、“跨国联合”等各种特色培训,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全新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实行联合办学,积极推行“招生——培训——就业”等“三位一体”和“一条龙”的培训服务模式,打造培训与劳务品牌,培训重心下移,把技能培训送到工厂企业,送到城镇,送到边境乡村,从而使农民工培训就业工作形成特色,走出了特色培训新路子。

强化机构管理   抓好部门协作

强化机构组织管理是做好农民工培训的前提。在具体工作中,市总工会与市劳动保障局负责牵头,联合有关部门,进行统筹规划,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市里到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层层重视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工作,制定农民工培训计划,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部门联合开展培训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培训格局。

在部门协作方面,市总工会会同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市财政、教育、扶贫、农业、共青团、妇联、科技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联合培训,重点开展电焊、建筑、缝纫、装卸、越南语等特色行业的技能培训,有效整合培训资源避免在培训上造成不必要的经费、人力、物力的浪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工尤其是返乡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在帮助企业输送具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的同时,也帮助企业培训一部分熟练技工,提高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帮助企业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扶持企业走出困境。今年以来,全市开展了多期农民工技能培训班,有3000多人经过培训后获得技能证书,实现了就业。部门协作效果显著。

挖掘培训潜能     突出跨国培训

跨国联合培训是X市农民工培训的一大特色。市总工会与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针对边境贸易急需越南及东南亚等小语种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充分发挥我市跨国劳务输出的优势,积极探索跨国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围绕“特色办专业,抓好就业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利用“中国—东盟(凭祥)职工文化交流中心” 和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特色培训基地和平台,多层次培养越南、老挝等小语种人才,与越南河内外国语大学、河内国家大学、胡志明市国家大学签订了联合培训办学的协议。培训人员首先在培训就业基地学习越南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前往越南各合作大学学习半年越南语,学期满后由就业培训基地推荐就业。

目前,培训基地已为全市培训多批专业人才,90%以上的参培人员能在驻东南亚华资企业、港资企业以及其他外资企业实现了就业。参加越南语专业培训后的部分人员,不仅能进入外资企业就业,有的还担任企业的中层领导,有的还在东南亚开办自己的种植基地。由于培训就业效果良好,培训基地参加人数激增,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掌握新的动向   做好超前培训

在全农民工结构中,每年有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转为新的农民工,这一新的群体给我市农民工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了解掌握新的农民工发展动向,做好超前培训,成为WG 市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又一重点。

据统计,全市每年在校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约有3万多人,毕业后将成为新农民工的约有1万多人。为让这些新增富余劳动力尽快实现就业,市总工会与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根据我市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调整培训思路,做好超前培训。针对全市目前新生劳动力激增的现状,把新生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工作往前移。根据当前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就业的要求,采取措施,对将要成为农民工的部分初、高中毕业生的进行超前就业引导,实行超前培训,让这一群体提前了解掌握相应的劳动就业形势和就业常识,通过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对毕业前的中学生进行就业宣传,开展相应的就业培训活动,为这些准备外出务工的新生劳动力提供就业相关信息。同时做好新生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前期准备工作,掌握新的动向,做好跟踪服务,同时帮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维权中碰到的问题。

          调整结构布局  培训重心下移

调整培训布局,把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心向下转移,这是X市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又一特色。为了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市总工会与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根据参加培训的农民实际情况,将培训重心下移,把技能培训送到城镇,送到边境乡村。

由于大部分农民距离培训基地或培训学校比较远,因而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工作难度大,成本也高。农民怕因参加培训而延误农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总工会会同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做好统筹安排,把“送技能下乡”当作为民办实事的主要内容来抓,决定在全市人口相对密集的乡镇、村屯和企业举办培训班,将职业技能培训送到农民的家门口,从而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重心前移,培训效果初见成效:

在宁明县明江镇举办的电工培训班上,一位参加培训的农民说出了许多农民想说的心里话:“过去我们跑几十里路到县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自己不仅要花路费和吃饭钱,还误了农时。现在政府把培训班办到家门口,我们不仅省了路费,还能做到培训学习与农时两不误。”

今年4月,市总工会与劳动保障部门在堪圩乡开展的农民工培训班,结合该乡明仕田园风光旅游景区特点及景区相关服务就业需求进行培训。对参加培训的150名农民,每人还免费送给10只鸭苗。

今年622日,市总工会与劳动保障部门到外资企业——埃赫曼康密劳公司举办农民工培训班,邀请专家到场授课。

据统计,去年8月以来,全市参加技能培训的近2万名返乡农民工中,在村屯参加培训的占62.1%,在乡镇参加培训的占21.3%。在县城参加培训的占16.5。目前,在城镇乡村举办的农民工培训成了主战场。农民工培训重心往下转移,不仅给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提供了方便,减少了培训费用,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一定技能农民工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