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同宿舍的几个人,除了老大,都留在北京了。毕业时约好,不论谁过生日大家都不准缺席,而且必须带“家属”。就在老五过完生日的那天,我们去了麦乐迪。
已经是晚上11点钟,麦乐迪的门外车水马龙,大厅里人满为患,还有好多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站在那里等。常光顾此地的老六拿到号,又买了两副扑克牌,大家坐下来等房间。
我对打牌一窍不通,摆在书架上的几本时尚杂志也不是我所爱见,就坐在那儿四处张望。
这里都是什么样的人呢?紧挨着我们的一桌,是几个高中模样的学生,鼻梁上架着眼镜,脸上是纯真的表情。他们光脚丫穿凉鞋,脚边还堆着课本。我身后是几位中年人,男的已略有谢顶,女的盘着高高的发髻,右手夹着香烟,间或吸上一口,喷出缭绕的烟雾。不远处,一个披肩长发的女子,已经沉浸在乐曲中摇摇晃晃,一边漫不经心地四处张望……
震耳的音乐声里,我觉得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
我在想我接触过的70年代作家,他们年轻、富有,不为生计操劳,喜欢品牌,追逐时尚,一定要有音乐以及正在流行的图书,他们过着悠闲快乐的小资生活……越想越觉得我几乎是个被时代遗忘的70年代。今天我坐在这里喝茶、听歌,明天也许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工作,才能弥补今天的损失。我最奢侈的生活,居然只是按时下班,蜷缩在沙发上找个舒服的姿势读几本真正的好书;我喜欢的情调,也不过是外面下大雨的时候,能听见雨敲帘栊的声音。
——很多身材高挑的女子,甩着青春的长发迈着弹性的步子走来走去,服务生一律西装革履,彬彬有礼地提供服务——这是名声颇响的歌厅了,每天晚上如此,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有座位。可是,我发现自己离这群人非常遥远。
很遥远吗?我身边的同学,分别来自江苏、湖北、内蒙古、河南,初时也是懵懂无知的少女,如今,她们穿着名牌服装,个个妖娆多姿,融入北京的夜生活中,丝毫再看不出外地人的陌生,听不出半点外地人的口音。她们也抽烟,也常去三里屯泡吧,这似乎已经成为主流的70年代。也许,还有少部分的70年代,和我一样受着传统的教育,过着简朴的生活,勤勤勤恳恳地工作,中规中矩扶着人生的梯子一步一步往上爬。
前些年,说70年代人是“新生代”,这时候与80年代的“新新人类”相比,他们已算得“传统”。这么想着,我就把自己放在“古董”之列了。记得朋友说起看过一篇总结70年代共同特征的文章:四环素牙齿、胳膊上种着牛痘、抽屉里深藏的弹弓和漂亮的糖纸……我开心地大笑,这一切对于我们而言是如此亲切和熟悉,然后,隐隐地又有些失落和怀旧的情绪从心底泛起……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