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自卑 树立自信
在教学工作中,我越来越感受到相当一部孩子身上存在着自卑的现象。然而最初,他们刚刚成为一名小学生时,这种现象并不明显。为什么呢?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指出,儿童的成长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儿童在6岁左右,开始进入学校从事学习活动。由于自身的逐渐成熟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新要求,儿童的勤奋学习在其生活中变得重要起来。但同时,由于学习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失败和挑战,儿童的自卑感也逐渐增强。看来,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不足,自身能力又有限。因此,教师、家长采用正确的方法、措施去引导、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指导队员克服自卑感,培养队员自信心呢?针对以上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才是良策。
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孩子。了解是指导的必要前提。我们班有一名女孩子,胆子特别小,上课从不答问,班级活动从不主动参加。有时教师点到她,她总是微微缩缩,站起来一言不发,有时竟哭了出来,引来一阵哄笑让人觉得她不行,后来我发现实际上这个女孩挺聪明的,字写得漂亮,作文写得也不错,借此我常鼓励她,和她谈心,与家长沟通,消除她的自卑心理,有意将她的书法贴出来供大家欣赏,给它展现的机会,她改变不少。这些孩子别看他们人小,但自尊心极强,因此,我们不要以成人的观点去衡量,应充分考虑孩子的能力,不要苛求。应尊重他们,接受他们的意见,也是消除孩子自卑心理的好方法。
其次,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信任,不训斥孩子,不当别人面批评孩子,纠正孩子缺点时不要笼笼统统,要力求具体。尊重孩子的意见,培养孩子独立办事的能力,经常同孩子谈心,建立民主的朋友式的关系。
老师在工作中要多鼓励、表扬孩子。批改作业时尽量不用叉号。因为这样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打“╳”号达不到引起学生注意及修改的目的,相反只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打击。我常常在学生做错的地方打个圆圈或问号,让他改正即可。老师还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断激励他们,皮革马利翁不是做过这样的试验吗,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才能。如果学生爱好广泛,知识丰富,那么他就会心胸开阔。有一名男孩子,由于基础较差,学习特别被动。但爱看课外书,动手能力很强。我看到这种现象就建议他的父母,不如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培养一些其他方面特长。一段时间后,这孩子参加了学校的航模小组,一次比赛中,他竟获得了年级组第一名,在同学们面前也着实露了一手。这孩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从此不再自卑,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事实上,孩子有了才能,会引以为豪,树立自尊心,自信心。
最后,教会孩子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一种心理自我暗示的方法。也就是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暗示自己:不要紧,下次再来,我一定能成功,或者反复强调自己某方面的天赋和能力,反复强调自己应达到的成功目标以激发斗志。有许多具有自卑感的学生,有时也能够认识到自己不该因为某一两次失败就心灰意冷,但就是打不起精神来。这常常是由于他们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鼓励造成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是在别人、在社会舆论的赞许声中获得前进动力的,在社会心理学上,这常被称为“社会赞许动机”。培养自信,一方面应努力创造成功来赢得这种“社会赞许”;另一方面在没有获得这种切实的成功之前,应学会发现和赞美自己的长处。人人都有长处,这是个人存在价值的生动体现。适当地赞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肯定自己的价值,能够起到鼓励自己的作用,取得和“社会赞许”一样的效果,同样能使你获得自信,摆脱自卑的阴影。
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能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做自信的人,因为只有自信的人才是创新品质的成功拥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