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事,还是先做人


关于做人、做事的讨论,还真是百家争鸣的不亦乐呼,甚至很多主流媒体都会强调:要先做人、后做事,都会把做人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只要人没有问题,做事就不会有问题。

然而,做人的标准又怎样确定?又怎样讨论?人又如何树立?

一个和自己有着十年交情的人,突然向自己借了一比巨款,哪知此人在第二天就突然消失了。如果换作是你,会做何感想?之所以会把现金、巨款借给这个朋友,是不是对他曾经的为人处世作出了评价?然而,当他消失之后呢?你评价他的标准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会,那么请问: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对一个人的观察、对一个人评价,为什么只在一两天之内就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就可以让自己曾经“相信”的一切瞬间坍塌、化为乌有?

痛定反思,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事和人是融合在一起的,事就是人,人就是事,事就是人做的,人通过做事来表达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往更深的层次看,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精神,一个社会有没有精神,也完全可以从做人做事的具体语言和行为上看出来。当我们去一个城市,一不小心遗漏了东西,竟被好心人送还的时候,我们就打心眼里对这个城市印象很好,有人情味,瞬时人的心里都温暖了很多。工作的时候,当大家面对一个难题都一筹莫展,都不敢承担责任继续实验的时候,如果一个人能够指明方向,带领大家持续探索下去,我们就能感觉到这个人身上的力量。所以,精神的力量不是存在于人的身上,而是凝聚在事的身上,有了事就有了精神,做不出事,也就看不到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