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欺诈 不要盲目乐观


  从“要求学生就业”到“学生被就业”,高校的就业率造假日益疯狂。高校的“创新”能力远被低估,“被就业”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就业率造假范畴,而走向明目张胆的就业欺诈。

         高校关于就业造假的做法早已不新鲜,但在经济危机和国家出台对高校毕业生保就业指示的大背景下,各个高校大就业率造假的情况愈发的“猖獗”。个别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吸引生源,不惜大肆伪造一些假的就业信息。

  有些高校就业率造假,虽然已经突破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但通常这些高校还表现得比较“节制”,懂得提前告知学生、争取学生“配合”。比如,学校开家长会要求家长签署就业承诺书,承诺在某个时间之前,为子女找到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就作为灵活就业对待;再比如,学校通知学生,拿就业协议书来换毕业证书;还比如,学校扩大就业认定的范围,把开网店、摆摊等,均纳入已就业进行统计。

    而很多高校则完全无视学生的存在:学生“被就业”的公司可能是虚拟的,那么,公司的公章,自然也是学校伪造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协议书的签订过程,所以,协议书上的学生签名,也是学校“帮签”的。可以说,就业率造假走到这一步,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在某届学生刚开始毕业时,这所学校的签约就业率可以达到100%——只要学校愿意,只要学校敢这么做。

    无论时下的某些高校所谓的就业率有多高,无论某些所谓的专家鼓吹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多乐观,我们都不能太过自信。因为,关于就业,我们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