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迎接世界性大通胀的心理准备


 

自从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从美国开始,无一不是采用通过向市场注入天量的流动性的方法来对付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经济下滑和萧条的风险。这一切或许皆源于弗里德曼的“货币供应量视角”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解释理论。说起来,现任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正是以研究大萧条而出名名家,而且其与弗里德曼以对于大萧条的看法上也有诸多共通之处,其发表于1983年的成名作《金融危机之非货币效果如何加剧大萧条之蔓延》,正是基于对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的深入解读和基于当代现实的重新考量,如果了解了这一点,那我们对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市不停的向场大把大把的撒美元的行动也就能理解了。

由于这次危机的世界性,世界各国也跟着美国不停的向本国市场几乎是毫无节制的投放货币,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

对于通货膨胀,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实际需要量,从而造成了钱多物少的局面,其后果就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因此,面对着世界各国毫无节制的释放流动性,我们也就很容易的想到“通货膨胀”四个字了。

我们先来看看咱们中国的情况,从去年11月开始,为以应对经济危机,国务院迅即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与此相配合,中国的银行发了疯似的增发贷款,11月新增4769亿元,127400亿元,20091月1.62万亿元,创下历史性新高,2月1.07万亿元,3月1.89万亿元,又创新高,45918亿元,5月6645亿元,6月增1.53万亿。这么算一下,过去的8个月里,贷款新增总额约为8.58万亿元。以今年的放贷规模计算,前6个月已经达到7.37万亿元,远远超过了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宣布的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的预算,超过的规模还是挺夸张的。从现在的趋势来看,积极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不会在短期内有太大的改变,根据计算,如此看来,今年很可能逼近10万亿元(即使超过10万亿大关也算不得稀奇)。

10万亿,大概相当于去年全年GDP总量的三分之一的样子(2008年全国GDP总量为30.067万亿)。这些新放出来的贷款都都去了哪里呢?从公开的报道来看,主要去了两个地方,一是喂了铁公基”――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二是去了资本市场。而这两个地方,再怎么花枝繁茂,都不可能直接的拉动民生产业和家庭消费。所以,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吹起了一个大大的泡沫。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的一极——美国,美国是这次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的发源地,为了解救沉陷泥潭的实体经济(比如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和金融业,美联储更是开着直升飞机向下撒钱,其结果自然就是导致了美元的直接贬值。而美元贬值对美国来说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刺激其国内需求;二是扩大其产品的对外出口;三是变相的抵销国债。拿中国来说,我们的外汇储备有2万多亿美元,而且几乎都以美元结算,其中美国国债就超过了8000亿美元,如果美元贬值百分之十,就等于好客的中国人民送给美国人民2000亿美元。从国家竞争角度来看,对冲美元贬值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民币也贬值,你贬我也贬,看谁贬得过谁。

然而,这样一样普通老百姓可就惨了,工资没有涨(甚至还有下降的),可怜荷包里面原有的那一点却还要贬值,真的是屋漏偏遇连夜的雨了。从今年三月份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涨价风潮,有色、汽油,等可以用涨势如潮来形容。而国内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全国性的水价上涨也是其中之一,至于那各地不断涌现的新的地王,更是让我们依稀看到了那可怕的泡沫正在越吹越大。对此现象,政学两界是欢呼不已,很多的人、在很多的场合,这些数据都被看成是经济回暖的有力指标。但我们从六月份的相关数据来看,CPIPPI仍然是负值,这表示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并没有上去,那也就预示着,这一轮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很可能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而这恰恰又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流动性严重过剩的问题。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没有办法阻止泡沫的生成,但是,我们却可以为应对泡沫的破灭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而提前做一些准备,以免当泡沫破灭之时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