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跨越国境是1990年,那个时候,经常听到人们说这样一句话:“雷锋叔叔出国了”。难道雷锋精神还赶时髦的不成?要到海外镀镀金?
其实,自嘲之下,何尝不是我们内心的无奈与心痛。
曾经在纸刊上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某单位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义务为附近群众提供修理手表、家电、自行车等服务,周围一些个体户对此提出了抗议。有个体户说:“我们都是下岗职工,这不是抢饭碗吗?”
读来像是黑色幽默。
社会变了,人心变了,用葛优的影视名言,就叫“队伍不好带了”。“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里走”,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如今我们学雷锋的尴尬现实。
我们国内学了很多年的雷锋,却没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体会到自己身边有多少雷锋,甚至当有这样的人出现的时候,还有人嗤之以鼻,心里默念:瞧这人多傻,仿佛自己看了一个免费的戏剧。而当我们走出国境,当我们进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身边多了很多雷锋,雷锋精神甚至还走进了美国的西点军校和日本、德国的大企业。
《黄石的孩子》这部根据真实故事而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一名来自英国的年轻男人何克倾尽所能,无私的照顾保护着异国他乡的孤儿们,让他们从龃龉、抵触到理解、依赖,他教他们学英文,打篮球;领他们种粮食蔬果,让他们懂得自给自足;哄他们入睡,带他们千里逃亡,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他陪伴他们走过漫长的旅程,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在片尾以纪录片形式请出了如今已近耄耋的四位孩子原型老人追忆养父何克,煞是感人。虽然已经事隔60多年,他们的声音仍因激动而颤抖:“如果没有他,可能我们兄弟四个都活不到今天……”
眼泛泪光的感动,人性深处的温暖,离开电影的那一刹那,回到现实,心里不禁感到多少有些恍如隔世,怅然。尤其是处在现在这个人人自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年代,似乎连自己都还忙不过来,哪还有那闲工夫瞎张罗。
痛定思痛,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还需不需要雷锋?我们还要不要学雷锋?我们又如何来学雷锋?
我们说今天学习的雷锋精神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通的特征。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个人越来越离不开群体,整个社会结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越来越知道自己的价值需要从服务别人当中得到证明,自己只有想着别人,别人才会想着自己;只有自己尊重别人,才会换回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这个角度来讲,健康的市场经济,一定会让更多的人成为雷锋,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必须在购买的时候,才能提升自身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的价格,来证明其是否受欢迎,所以这就要求产品的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就要为他人着想,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为客户着想,只有使客户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时候,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样的规则,得以持续的时候,人们就会习惯的去关注别人,人们就会出于自身利益,而越来越乐于为别人多做一些……看到了么,在这种制度下,社会会更加的和谐,所以让我们自己也在这样的制度下,深刻的完成对自己的调整——做一个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