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往前看,人们或许觉得还很久远。可是往后看,一百年却近在咫尺,仅仅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似乎也就象是前几天的事情。因此,人类现代文明以地表矿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体的能源方式,毫无疑问将是一百后的制约。
在寻求新能源方面,全球科技界都在积极探索。目前而言,核能、风能、光伏电池、生物能源、海洋深处的可燃冰(固体甲烷)都在进一步的全面探索和更加先进的实用性技术转化中。尽管如此,冷静对比现代各种能源的消耗比例,大家都知道,能源主体依然是常规性的矿石能源。可见,光能、风能、生物能,也依然是人类现代工业文明的能源补充部分,即便是将来的核能更加普遍,但也受到地表上铀矿石储存不丰的影响。因此,其它原子核的核能开发,对海洋可燃冰的积极探索实践,是新能源探寻必然要走的道路。
话说回来,自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元素及其放射性能量特性之后,到巨大的核能量作为原子弹于1945年8月6日在广岛爆炸,也就是50年的时间,人类就在能源开发上就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并促进了工业文明的划时代进步。
同理,在面对越来越突出的深层次能源危机与枯竭的慢慢接近,探索新能源的科技革命已经广泛开展,大家甚至早已进行着暗中的竞赛,一旦谁有所重大突破,必将在前沿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
理论上讲,巨大的核能量在原子核上究竟是以什么样的物理方式储藏的,现代物理学似乎还没有找到本质性的答案。因此,在探索新能源的道路上,“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观念和探索精神,值得进一步倡导。尤其是那些在未开发领域的探索研究,各界人士甚至包括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开阔的胸襟与包容的心理来接受,甚至是一笔小小的投资,或许都可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划时代飞跃。从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到1897年
可以预言的是,一百年后,能够维持人类文明继续传承并不断进步的能源方式,不外乎主要有三:一是新的原子能科技,二是海洋可燃冰开发利用的成熟技术,三是磁场能量在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上的全新突破。因此,具有先见之明的国家或企业,在新能源技术上的任何研究开发,都将具有划时代的巨大潜力。尤其对于今天综合国力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放眼未来,超前投入,将是非常值得并时不我待的。
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