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与数量谁对出口萎缩“贡献”大


价格与数量谁对出口萎缩“贡献”大

 

白 明

 

应当看到,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2009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容置疑的确定性,但如果严格“死抠”概念,确定性影响并不一定都具备显性特征,许多隐性的部分尚待进一步挖掘。

2009年上半年出口规模的同比下降不仅包含有出口价格水平下跌的成份,也包含有出口数量减少的成份,但出口贸易规模的萎缩主要还是因为出口数量减少。鉴于此,有必要将价格因素与数量因素对2009年上半年出口规模萎缩所做“贡献”加以分解,使之从隐性变为显性。

从海关公布的有关数据不难看出,20091月份的出口价格指数尚能够同比上升2.3%,而同期的出口数量指数却同比下降19.3%,说明在出口贸易规模萎缩过程中,数量因素“抢先”于价格因素发挥作用。2月份,虽然价格因素与数量因素均对出口贸易规模萎缩做出“贡献”,但后者显然要强于前者。

应当指出的是,2月份的出口价格指数仅同比下降2.5%,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事实上,即使在以往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这种出口价格指数的小幅度涨跌也屡见不鲜。最值得关注的是,20092月份,出口数量指数的同比下降幅度却高达23.8%。此后,价格因素对出口贸易规模萎缩做出的“贡献”逐渐加大,但依然远远不及数量因素所做出“贡献”。据统计,3月份、4月份和5月份,出口价格指数的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5.6%5.9%6.2%,而出口数量指数的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12.2%17.8%21.5%

2009年上半年出口贸易规模萎缩过程中,价格因素与数量因素所做“贡献”之所以存在显著差异,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固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为了确保出口贸易的福利效应,适当采取“限量保价”的策略不失为明智之举。从5月份的情况来看,一些类别产品的出口贸易规模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包含有“限量保价”的成份,如以水泥和石料为主的建筑材料、橡胶及其制品、软木及其制品等一些类别产品。

与此同时,就某些种类的出口商品而言,特别是对于一些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某些机电产品来说,靠压缩出口数量来换取出口价格的相对稳定在更大程度上则属于无奈之举。事实上,对于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一些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本来就是靠“薄利多销”来占据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现在,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再维持原有的出口贸易规模只能依靠力度更大的价格竞争策略。果真如此,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很明显,既然“薄利”尚且难保,何须强求“多销”?许多出口企业选择不出或者少出也罢。

实际上,无论是进一步“薄利”甚至不惜赔本赚吆喝,还是由“多销”变“少销”,实际上,面对这全球金融危机的困扰,仅仅依靠企业去想办法挽救外销订单是难以见效的。为此,国家业已甚至还需要进一步出台一系列刺激出口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