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阻挡的无知
——细节与发现系列文章之三
我所在的这个学科,现在一些人写所谓论文,总喜欢提出一大堆政策建议。对此,我只是窃笑。这些人写论文时,假定的读者为高官,他以为这些高官会听他的高见,于是就提出一大堆政策建议来。其实呢,这些论文很可能只有一个或二个读者,即作者本人,顶多再加一个编辑(应付性地读一下),真是自作多情。
不过,这个现象值得解释一下,为什么写文章时把读者假定为高官,而不是乞丐、商贩或农夫呢?进一步而言,为什么那么蠢,不把读者假定为美女,向她倾诉呢?我以为是这么个原因:在实行察举制的两汉时期,全国挑选出来的孝子最终要接受皇帝的考试。那个时候没有纸,皇帝把题目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考生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称为对策。对策要是被皇帝欣赏,一生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从那时开始,可怜的文人就把作文的读者这样设定了,以至于皇帝不问,他写的时候,也只讲给他听。通过一些流传下来的范文,向上倾诉就成为一种绵延千年的遗风,以至于到现在,某个人的文章要是被某个高官在上面批了几个字,就好象是什么不得了的大事。
其实任何人写文章都有假定的阅读对象。我年轻的时候写过诗,诗当然是写给美女读。没想到也成了习惯,不写诗了,假定的读者却还是那个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比较生动。至于什么政策建议,放在这样的场景中,岂不是大煞风景!
当然这种习惯也有问题。比如说,对市场参数的调控,我感觉不对头,可对谁去说呢?一会儿,股市泡沫,房市泡沫,经济过热,议论纷纷。什么叫泡沫,什么是不冷不热,以什么标准衡量,叫人一头雾水,却有那么多人使劲地嚷嚷,好象是先知。在这种气氛中,一些可操作的参数开始调整,利率提了,准备金率提了,印花税提了,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了,诸如此类。愿望是好,要让经济软着陆。然而什么叫软着陆呢?请注意,任何比喻的说法都是一知半解的自负。这种景象应该叫软着陆还是硬着陆还是摔下来呢?房价掉落,股价掉落,企业如得了瘟疫一样地死去,农民工返乡浩浩荡荡。面对此情此景,操作大反向,利率下调,印花税只收一边,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下降,还有四万亿,诸如此类。产生效果的速度出乎意料的快,年初还一片愁云惨淡,只半年,股价疯涨,房价创新高。于是,股市泡沫,房市泡沫,通胀预期,议论再起。这些七嘴八舌会推动又一次操作大反向吗?很有可能,有些操作其实已经悄悄地改变了,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毕竟变得太快了。
于是我联想到一项体育测试,叫做折返跑。在一段很短的距离内,比如 10米,受试者急起,冲刺,急停,折返,冲刺,如此这般,来来回回。在中学里,有这项体育测试,因为太折磨人,于是有人加进游戏的成份,以缓和一下,这就是趣味折返跑。对经济调控,太象折返跑了。凯恩斯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又有了一个新的凯恩斯学派问世了,叫做折返跑学派。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领略一下折返跑对人的折磨程度。把这个测试引进足球界的前中国足协副主席王俊生,在一本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跑过关的人中,大部分都躺倒在地,痛苦地喘着、呻吟着,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流淌而下。在没有过关的一百余人中,有20%多的人,由于用劲过猛,身体不适,早晨吃的东西都喷射而出,景象惨不忍睹。” 调控折返跑又带来什么呢?短期内出现如此大的反复,至少产生了一种恶劣的影响,市场中无数个体在做选择的时候,无所适从。最近接到不少求助电话,说,才买就跌,刚卖就涨,人都快疯了。
面对此情此景,尽管我的感觉和分析都是不对头,却不知道对谁说,因此几次起笔写作,最终作罢。这里姑且一说,也不知道是对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