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建设农业科技学校,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金色农家》,形象地展示了一种建设农村新集体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方法。
我在05年撰写的《开创农村新集体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一文中,针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当代三农问题的爆发是由于农民不能有效进入市场而导致的,如何使农民进入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提出应当建立新时期的农民联合互助组,农民联合投资,共担风险,共同管理,这样来规避市场的风险,并提出了用土地入股的问题。去年我撰写的《土地承包权流转是建设农村新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一文,进一步明确了用土地流转的形式形成新集体主义的方式。
《金色农家》描写了靳诚带领红草湾村农民,成立生态农业互助合作社,联合投资,用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方式形成了新式集体,进入了市场,开拓了市场,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故事。这种方式就是标准的农村新集体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之一,但还不是全部,因为他只是用来搞了生态农业而已,而这种农村新集体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很多种实现形式,比如因地制宜搞工业、服务业等都是可以的,但联合互助形式都是相通的。
从看《金色农家》,我不但看到了农村新集体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而且还看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
农村科技人才有多重要,从剧中也可见一斑,剧中的农大教授金谷是非常关键的人物,没有她就根本不会有什么生态农业,靳诚就不会有什么吸引力,农民也不可能致富,农民一切的组织形式都是围绕着金谷的生态农业进行的。
不但电视剧中如此,实际中的广大农村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科技人才科技项目作为核心,那么组织起来的农民用传统项目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也是竞争力很小的。目前农村致富也讲究科技种田,但仅仅满足于提高一些产量而已,还没有到联合起来搞项目的地步。农村现有的技术人才远比电视剧中的要差,毕竟农大教授深入农村中的太少了,在农村不具有代表性。据笔者了解,目前虽然国家强调科技下乡,但真正每村都有技术员的程度根本达不到,更不要说有教授或研究生的支持了。在这一点上该剧是脱离了实际的,但另一点也告诉我们,离开了高技术人才的支持,农村新集体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也是很难搞成功的。
农村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尤其是精通现代农业的高科技人才。国家虽然开展了人才战略,向农村派驻村官等等,但重在政治层面,很多的支持项目是在减轻农民负担,比如种粮补助、义务教育、家电下乡等等。这些都是暂时缓解农民生产生活的举措,就是目前要进行的拉大内需,向农村大量投资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工作,也是暂时缓解群众的生产硬件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需要在广大的农村开展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目前人才下乡、科技下乡都是蜻蜓点水,必须培养出类似农大教授金谷这样的长期驻扎、指导农民生产的高科技农业人才,才能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不能授之以鱼,必须授之以渔。
目前的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是不令人满意的,一个县里面也没有一所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部门,更不要说有农大了。国家既然愿意出钱建设农村,我看就需要至少在一个县里面要建设至少一所中等专业的农业技术学校,在一个市里面要有大专以上的农业院校,这样来为农村直接培养科技人才。县里面至少要有对农村技术员和骨干农民进行专业培训的机构,在农闲季节大量培训本县的农民,市里面为农村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不断充实农村一线,这样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农村的科技带头人。
培养农民的科技素质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做好了,大大提高了我国农民的素质,农业现代化指日可待,农业工业化指日可待。当然这需要党中央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研究后作出决策,当然各地也可以搞实验、搞试点,成熟了就推广。
对农民直接进行科技培养,这是千百年来未曾有过的事情,现在我们必须要开创了,而且我们目前也有这个力量。全国的农业大学已经培养了很多学生,让他们作为教师在一个县里建设农民培训学校是足够的。让村干部们、骨干农民们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新时代的农民,有助于他们冲破传统的束缚,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在每个乡里建设农民培训机构,每个县里建设农业技术学校,定期对本县农民和村干部进行科技轮训;每个市里建设专业的农业学校,为农村培养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省里建设高级农业学校,为农村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样形成对农村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着不但有助于农民提高科技素养,有助于致富项目开发,有助于农民进入市场致富,还有利于社会的就业。这样的培训机构可以安排大量的人才就业,为缓解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起到很大的作用。
认真搞好农业科技学校建设,大量培训农民,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意义十分重大,新农村建设将因此而掀开新的一页。
大量建设农业科技学校,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