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万元车补记录被刷新尴尬了谁?


    前不久刚有网友发帖曝光“史上最牛车改” 称辽宁宏伟区一区长每月车补6300元(年7.6万元),引发网友一片惊呼。“我的天啊”“牛”“强”之类的感叹词层出不穷。网友“风雪行者”直接怒斥:“这哪是车改,摆明就是分钱嘛!” 

    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区委书记、区长年车补7.6万元近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还未消停。近日记者在辽宁省辽阳市了解到,作为辽阳市第一个进行车改的县区,弓长岭区委书记和区长从2008年4月开始,就已经开始享受一年8万的车补待遇了。对于8万车补是高是低,弓长岭区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区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只是表示,车改之后确实比以前省钱了。(2009年7月23日人民网转自新华社) 

    真是坊间一波未平,官方一波又起,而且还更雷、更牛、更强!实在不知,7.6万元车补记录被再度刷新尴尬了谁?8万元的高额车补,又会让多少人寒心? 

    公车改革,喊了很多年,各地也尝试了很多年。但是,这一原本旨在降低行政成本、解决公务用车不正之风、消除“车轮腐败”、提升官员服务意识的改革,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有摆脱“用车补代替车改”、“车补就是变相加薪”的怪圈,而且各地还竞相飚升车补标准,似乎车补越高,越显得车改彻底、车改成功,并且类似于“车改之后确实比以前省钱”等的官方雷人之语,更是不绝于耳,让人哭笑不得。 

    很久以来,干部就得配车,而且干部越大所配的车辆越豪华,公车似乎成了“人民公仆”身份的象征。而一些官员也心安理得地坐公车、玩公车、用公车,公车私用、公车私驾、屁股下的腐败,一时间,成为老百姓热议的焦点。因此,推行公车改革,取消公务用车,不失为众望所归、民心所向。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公车改革缺乏法律支撑,很多地方都是试行了“职务消费货币化”的运行制度,机关干部按月发放相应标准的交通补贴,节约归己,超支不补。然而,由于缺乏一种统一的标准,各地在测算运行、补贴标准的时候,也便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甚至一些地方,领导车补照拿,专车接送照例不变,于是货币化补贴会不会变成福利性补贴,又成了公众新的热议焦点。 

    当然,公车改革的好处不言而喻:一来可以减轻财政无限度的负担;二来可以消除官本位盲目攀比奢靡之风;三来可以扩大出租车等相关行业链的就业;四来可以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内需;等等。不过,改革要彻底,考虑应周全,车贴使用应严格,比如像住房公积金那样,只能用于购车、租车、乘车消费,不能他用。但是,有的地方车改补贴成为变相的福利,进入干部腰包;有的地方公车由部门和单位领导自卖自买,低价购买,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地方驾驶员人数众多,包袱重,善后困难。这些问题都应充分考虑。车贴是否是变相的加薪,车改后公务员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意识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些问题也值得深思。 

    行政成本过高、领导攀比之风盛行,都是源于官本位和功利思想。一些官员,当官不是为了造福人民,而是贪图个人舒服、个人享受、个人发财。官没有多大,车不能太差;权没有多大,钱不能少赚。无论是公车私用之时,还是公车改革之后,反正花的不是自己钱,一点都不心疼。 

    其实大部分国人都是通情达理的,如果你的贡献像袁隆平一样大,你一年拿个500百万,也没人吃这个“醋”,但如果你无缘无故把纳税人的钱花掉了、你搞贪污腐败、你搞特殊化,人民是不会答应的。“官老爷”要想赢得人民的尊重,不在于看谁会花钱、看谁坐的车好,而是要看你到底为人民办了多少实事、谋了多少福利。 

    要推广车改,有几个障碍必须清除。一是补贴标准的确定;二是单位原有公车的处理;三是原有驾驶员的分流安置;四是车改之后对领导干部用车费用的监督。其中车改补贴最为关键,它是群众心理与实际需要的折中,是可以照出一个人灵魂真善美、假丑恶的“镜子”。不能让纳税人的钱成为领导们肥私的“美食”,从而尴尬了制度、尴尬了改革,而寒了老百姓那颗善良、淳朴但却很容易受伤的心。 

    公车改革,发放车补标准到底应该多少,是不是真的省钱了,或者说应该如何省钱,省了钱应该用到哪里,等等这些问题,我们的一些官老爷在出台之前、发布之初,是否能征求一些群众意见,听听老百姓的心声?



相关新闻: 

    辽宁弓长岭区一把手车补8万/年 官方:比车改前更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