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退出白象集团说明了什么
——就国有股完全退出白象集团公司一事答记者问
(王在安 2009-7-19)
记者:
最近国资委批准国有股完全退出白象集团,你对此事有何评价?
王在安:
6月下旬,河南省产权交易中心公告显示,经河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河南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拟公开转让其持有的河南省正龙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龙公司)25%国有股权。这标志着白象集团历经14年之久的产权改革,最终以国有股完全退出白象食品集团而告完成。
对于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阶层来说,国有股退出白象集团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呢?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我认为,在充分竞争市场领域里,国有企业必须进行产权改革,才能生存和发展。但是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是非常艰难的,河南省国资委同意国有股全部退出白象集团这件事情说明,尽管国企产权改革是一件非常艰巨和困难的工作,但是只要企业家坚持“不放弃、不抛弃”执著的心态和意志,最终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决定企业命运的改革难题。
白象集团的高速发展,是在1996年姚中良担任总经理后实现的,可以说姚中良是“白象之父”。
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当时姚中良就敏锐地判断出在未来若干年内,方便面的市场需求容量,将会以每年新增20多亿元的速度成长,这对于方便面生产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过去没有,今后不再”的唯一历史性的市场机遇。姚中良抓住了这次市场机遇,从1996年起,年年投资发展,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了公司连续7年业绩翻番,从1996年排名全国方便面企业800名之后的小企业,到2004年就进入中国方便面企业前三强,年销售收入达到近30亿元。
在白象集团实现高速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产权改革先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1996年做出“抓住市场成长机遇,实现公司高速发展目标”这一战略决策时,我们与姚中良讨论了实施这一企业发展战略的风险。我们认为,实施这一公司高速发展战略的风险,主要不是来自市场,而是公司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对于高速成长的企业来说,国有独资的企业产权结构有两个重大风险:
一是经营管理机制风险。由于在国有独资产权结构下,很难在企业建立“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机构能设能撤,收入能高能低”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公司发展越大,管理和效率风险就越高。
二是人事风险。在国有独资产权结构下,公司领导人只能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任命,而政府主管部门选拔和任命公司领导人的标准,并不是“市场标准”,而是“官场标准”,这只适用于垄断性国有企业;而对于充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来说,往往一纸命令,就足以使像姚中良这种符合市场标准的企业家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导致企业走向衰亡。
要化解这些风险,实施“抓住市场成长机遇,实现公司高速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来说,关键就是必须进行产权改革。不进行产权改革,面对生机勃勃的民营方便面企业,白象不仅将失去管理效率竞争优势,而且姚中良随时有可能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那么公司只有死路一条。我们的这一判断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今天的方便面市场已经是民营企业的一统天下,上世纪90年代初1000多家国有独资方便面企业,现在已经无一幸存。
在充分竞争领域,要实现企业高速发展战略目标,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产权改革先行。但是当时政府主管部门却不同意企业搞产权改革。怎么办呢?我们与姚中良研究后,制定了一个方案:创办一个新公司,姚中良等公司员工持股25%,将粮食厅粮油食品公司转变成为一个股权投资公司,持股75%。这个新公司就是正龙公司。凭借股权赋予的法定权利,姚中良牢牢地控制着正龙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力,在此后的8年里,正龙公司销售额年年翻番,到2004年销售额迅速提升到近30亿元,进入全国三甲。
在这期间,虽然姚中良和企业年年要求进行国有股完全退出产权改革,但主管部门始终不同意。直到2004年,在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和支持下,有关主管部门才同意向职工股东转让50%的股权,只保留25%的国有股权。
在优秀企业家姚中良14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现在政府终于同意国有股完全退出这个高风险的充分竞争领域了,完全退出白象集团了。对于白象集团和姚中良来说,这一天真是来之不易啊!这是一个迟到的好消息。
第二,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中,国有企业完成了产权改革,实现了产权人格化,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长生不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完成了产权改革,只是获得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并非企业获得了生存发展的充分条件;如果企业不能培育出成本、质量、效率竞争优势,即使曾经是非常优秀的民营企业,也会走向衰亡。
毫无疑问,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决定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是决定企业控制权的关键因素,是决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所以,国有股退出白象集团,有利于优化白象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保障企业家姚中良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有利于白象集团的经营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所以更有利于白象集团的发展。
但是,与同行业优秀企业相比,白象集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并无明显的成本和质量竞争优势;缺乏从内部培养优秀高管人才的能力;企业的发展和规模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利润积累,而是靠负债的增长,随着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负债也同步增长;等等。如果白象集团在完成国有股完全退出的产权改革后,不能通过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有可能发生失误,陷入危机。
所以,对于白象集团来说,完成国有股退出的产权改革,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要做到长盛不衰,永续经营,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像张瑞敏那样,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面对残酷的充分竞争市场,培育出自己的核心市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