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读《资治通鉴》1礼是古代中国的“宪法”


鉴,俗称镜子,能照见形象的器具。有比喻义、引伸义。镜史、 史鉴,指以历史为借鉴。鉴,又是编年史的一种名称。本书名的“通鉴”二字,取之于司马光《资洽通鉴》。继司马光而作的,有《续资治 通鉴》等数种。以史为鉴,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唐太宗李世民说他 有三面镜子,其中一面是“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周威烈王姬午正式承认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资治通鉴》记事始此。  

周是活动于我国西北陕西、甘肃一带的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 体的古老部落。周的始祖弃。曾在以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中担任 过农官,被后世尊勺为农神,号称“后稷”。周长期臣服于夏朝和商朝,周文王姬昌时,周人迅速强大起来。《史记》中记载说,文王暗中修德行善,使得诸侯背叛商纣王来归依文王;又说文王礼贤下士,自己饭顾不得吃好,也要招待好来人,故天下名士多归附于他,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据传,在文王寻访贤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令人惊奇的是老者的鱼钩居然是直的。文王很奇怪,于是就与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老者说他钓鱼是愿者上钩。文王觉他出口不凡,定非常人,果然这位老者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的见解。文王大喜过望,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文王在与他同归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就号称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文王开始内圣外王的大业,为周朝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又说文王对父亲非常孝顺。《礼记》中记载文王在做太子期间,每天要三次向父亲王季请安:鸡鸣一次,日中一次,傍晚又一次。倘若其父小有不适,文王便立即表现出十分忧惧的样子,走路也像没主心骨儿似的歪歪斜斜。直到父亲饮食重新好起来,文王才解除忧虑。每次厨子进食,文王必亲自察看饭菜凉热;吃完饭,又要问父亲吃得怎样,还要叮嘱管进食的人员说;下次进食务须换新鲜花样,不要进重复之物。孔子评价周文王:“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后世把文王当作“内圣外王”的典型,他的“天命”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当代专家学者曾考证,毛氏是周文王的后裔,毛泽东祖居地在浙江江山周文王次子武王姬发,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居镐(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时期天子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宗族有土地、刑法、军队、臣属、耕田的族党(农民)和非族党的农夫(农奴)、耕田的奴隶和手工业商业及家内役使的奴隶,实际上是一个小国家。西周社会是比较安静的,周平王宜臼他的父亲是周幽王宫涅,是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主人公。周幽王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国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终于找着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并将其买下,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镐京守兵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此时,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纵火退却。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退走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即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晋辅助下立国。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王室衰弱,只是名义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地位,实际上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刚开始的时候齐晋两霸还号称尊王、勤王,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诸侯对别国的土地和人民占有欲也更加强烈,诸侯间“强陵弱,众暴寡”,所以有孔子修《春秋》,想尊奉周天子一统诸夏,在东方复兴周道。东周诸侯兼并继续发展,以三家分晋为标志,进入战争剧烈的战国时期。

面对这样的局势,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便是三家分晋旨在说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呈现出极其紊乱的局面,这首先要从最高管理者自身找问题,“天子之职莫大乎礼”,所以,不是三晋坏“礼”,是天子自坏之。司马光强调“礼”,以及孔子“克已复礼”,这个礼,很有讲究。《说文》谓:,履也”,礼具有可感知性,无形的道德精神可以通过有形的礼来把握。《·含文嘉》曰:有三起,理起于太一,事起于遂皇,名起于黄帝。《周·春官·大宗伯》云:“以天地四方”,然而,春秋战国,崩乐坏,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礼就充当了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的工具。荀子说“隆重法”,法并重,把和法看作是治理国家的两种重要手段,但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所积淀的文化就是的文化,中国古代政治就是的政治,中国古代历史就是的历史,还是具有根本的意义。说到底,“礼”是执政的封建统治阶级执政治国的武器,是维护统治地位的封建统治秩序的“纲纪”。在确立儒家的一尊地位后,“礼”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个礼,决定了封建制度的等级基础和管理模式,相当于宪法之于美国。然而,贵贱并非如天地乾坤不能易位,封建礼教吃人罪大恶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近现代人类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任何人无法用“神“的影响力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在这样的世界,传统的礼教只能束缚住向往自由的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世界,人类社会的纲纪,不是礼,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