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猜想走进课堂


让数学猜想走进课堂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教育中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以下是我对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的几点想法。

 ;“数学事实首先是被猜想,然后才是被证实。正如有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后,才吸引了一批象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孜孜不倦地去研究,去探索。猜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因此,我大声疾呼:让数学猜想走进我们的课堂吧!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猜想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不同的时机,创设猜想的情景,让学生去大胆猜想。

一、 导入新课,诱发猜想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从已学的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导入,问:你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吗?生答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我接着又问,那么圆也是平面图形,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式,化圆为方,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我们能否将圆变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求面积;有的说,可不可以把圆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呢?还有的说,我认为把圆割补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好一些……

从直观图形的演变,推导面积公式,让学生感受到猜想的妙趣,又学会回归的思想。体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二、 探索新知,验证猜想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但在认知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种种猜想。这些猜想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检验,克服盲目猜想,引导合理猜想,去探求新知。

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堂课的教学,先给学生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计算观察后猜想: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这个分数的哪些部分有关?学生互相讨论。有的说,可能与这个分数的分母有关,有的说也可能与这个分数的分子有关。在讨论弄清与分母有关后,又让学生猜想,与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合数还是质数有关,也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所含的质因数有关,学生经过一番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印象十分深刻。

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就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因此,教师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抓住可以让学生猜想的每一个机会。

三、 巩固应用,激发猜想

学生沉浸于猜想成功的兴奋状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我经常设计一些活泼的情境题、开放题,引导学生猜想,有这样一道题:学校围墙外面是大片草地,一只羊拴在桩上,绳净长5米,这只羊可在多大面积吃到草?学生们动手寻找答案,很快学生提出猜想:要求这只羊可在多大面积吃到草,就是求以绳长5米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学生提出的猜想更为新颖别致、别出心裁。他说:羊吃草有无数种情况。并画出了一组图形,这种由图形表达的结论充分展示了学生无法估量的创造潜能。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多思、多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美的思想之花,猜想则是它的催生剂。让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多运用一些猜想,让学生自己引导思维,像数学家那样去经历猜想,验证,确定的过程,体验 冒险,创造,发现的喜悦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