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块与7毛
——不仅与门童和的哥有关的故事
这个上午,我笑咪咪地给了一个人10块钱,但凶巴巴地从另一个人那里要回来7毛钱。是两个人与我的关系有亲疏之别吗,是我的心情像五月的天空骤变吗?都不是,是我与那两个人发生短暂关系的境界不同。
前夜一场大雨,浇灭了这个省城的名牌溽热,一出宾馆大门,迎面送来一阵清风。不过,清风是拐着弯进来的,这家宾馆的大门不临大街,藏在胡同里。出租车就没有清风那么好客,没有一辆拐弯进来。
于是,我的朋友M君走上前对站在门口的门童说,“请给我们招辆车。”
门童欣然应诺,左拐跑到大街上去招车。还在上班高峰期,门童好长时间没有招到车。我于心不忍,对M君说,“算了,还是我们自己到街边招吧。”
就在我们往街边走的时候,一辆空出租车被门童拦住了。门童为我们拉开车门,我关车门前塞给门童10块钱。
“你给他多少钱?”坐在副驾驶位置的M君可能从右前方的后视镜里看到我给小费,问道。
“10块。”
“你够慷慨的,在美国养成的习惯吧?”M君说。
“不完全是,”我往前倾了倾身子,外边汽车噪音太大,说话费力,“我在上海住某4星级宾馆时,也给一个招车的门童10块钱,站在他身边的一个老门童笑着说,‘哦,这可稀罕。’如果给门童几块钱在上海都稀罕,在这个城市可能也不常见。10块钱并不多,但如果能给一个人带来不期而遇的喜悦,价值就超过10块钱能买到的。生活充满奇迹,不能丧失梦想……”
正聊着,目的地到了,我请M君先去茶馆找地方,我付车费。7块3毛,我给了司机10块钱,他找给我2块。
“不是四舍五入吗,为什么不找我3块,只找两块?”
“……”司机语塞。
“慷慨好客,诚信无欺,一直是你们省的民风,怎么你们出租车行业与众不同呢?诺,这是3毛钱,我给你,不让你舍,但请你退给我1块钱。”
司机从前后排座位之间的铁栅栏缝里塞过来1块钱,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我猜想,他心里可能在骂我,“操,你能给招个车的人10块,俺给你开车,7毛零头都舍不得?”
他不知道,这不是舍得舍不得的问题,而是境界问题。你未索取,我愿给予,给予者得到施予的快乐;被给予者得到行为的奖赏,这是两倍的善。我未给予,你玩猫腻,你欺人,我被欺,这是双重的恶。我愿意花10块钱赞助两倍的善,不愿花7毛钱购买双重的恶。门童得到钱,也得到了对生活的正面评价;司机虽然没有获得他不应得的钱,但也免除了他欺人的恶。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先贤教导,铭记最好。
我也曾在公司经营中慷慨地给予或让与,从而让某些人像那个出租司机一样有了某种错觉,以为我满身都是唐僧肉,不割白不割。他们都忘记了,慷慨不等于被欺,慈悲不等于受害。我一直说,境界,位置,角色和分寸,是人生的生辰8字,能否把握好这8个字,决定人生的成败和祸福。但说起来容易,做到难呵。
2009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