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针对某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产生的“被就业”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7月27日回应说,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她表示,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极个别情况。
7月8日,教育部发布消息称,截至7月1日统计,今年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7月12日,有毕业生在网络发帖称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与一工业公司签订了自己的《就业协议书》,“被就业“迅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这样的信息关联不仅使高校在就业率上的各种造假行为引发了社会普遍愤怒,也加深了公众对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真实性的怀疑。
尽管我们还无法从已有的信息中获知,在短短的十几天内,教育部是否经过了严格的调查从而得出了“极个别情况”的结论,但无论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情况”,作为社会最光明和高尚的事业,教育上的造假尤其不能被社会所容忍和原谅,更不能被教育管理部门忽略。
尽管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造假当不会比对统计误差更加仁慈,尽管对高校就业率的怀疑并非始于今年,某些高校就业率造假的传闻也非此一起,但目前为止,尚没有报道称教育部处理过一起就业率统计误差或造假。
被就业根源是高教体制的缺陷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