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会杯中,美国队震惊了世界:以二比零结束了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欧洲冠军西班牙队十五场连胜、三十五场不败、451分钟不失球的骄人记录,把1%的机会变成了100%的现实。在决赛中,美国对上半场灌了巴西队二比零。如果队员在多一点经验,如果巴西对下半场前十分钟没有破门,美国队就可能创造历史,夺得联合会杯冠军。最后虽然与冠军失之交臂,但无疑已经证明自己是能够挑战任何一支强队的劲旅。
不过,最该为美国队的表现而震惊的,是中国足坛。十几年前,中美职业足球几乎是同时起步。虽然美国队实力强于中国,但双方水平还没有本质区别。1997年中国队胜过美国。1998年世界杯美国队败给了伊朗。这十几年来,中国有着世界最大的足球市场、强劲的经济起飞,美国则从一个足球沙漠,苦苦经营出几片绿洲。但是,两国的足球水平,已经是天上地下。
我写足球评论有大约二十年的历史。二十年前提笔时,我属于最早呼吁走职业化道路的人,理由是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足球可以靠市场来养活。这话在当时被斥为“不合中国国情”,现在看来则是对的。现在恐怕已经没有人还能说以中国的足球市场养活不了职业球队。
但是,当2002年我在去国多年后再度提笔时,就开始告诫一心向往欧洲的中国职业足球要走美国道路。这在当时不仅被视为“不合中国国情”,甚至是不明世界大势了。美国不就是在2002年世界杯走运进了八强吗?怎么能被抬得比欧洲还高?我曾以这些怪论,被《足球》报的网友们选入“中国足坛十大白痴”,和足协主席、央视名嘴一起,把许多国家队的主力都挤出了“正选”。
我“白痴”在哪里?我是说美国的职业化比欧洲的俱乐部更适合中国。甚至还写了一本书,叫《炫耀的足球》,专章介绍美国制度的优越性。我是1994年到达美国的。我不仅看了那年的世界杯,也看着美国职业足球如何艰难起步。当中国的俱乐部花几百万购买“大牌”,甚至于斥资百万美元以上引进外援时,美国职业足球正在限薪。收入高的,年薪也就五六万美元,相当于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低的才两万多,还不如一个清洁工挣得多。一次一个欧洲俱乐部访美,电视记者注意到,场上一个欧洲队员的年薪,用来支付整个美国俱乐部队员的薪金还有富裕。比赛的结果,美国的俱乐部就输了一个球。这让我市场经济的眼睛一亮:“哇,这就叫竞争力呀!这么低的成本,居然造出来的东西和世界名牌也距离不远。生产这样的产品的公司,当然前途无量了!”
这就是我对中国足坛的忠告:在市场经济中,买卖开张前先要降低成本。特别是在产品质量不高、品牌没有建立前,降低成本几乎是唯一的生存之路。看看这二十多年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优势是什么。还不是成本低吗?我批评道:中国足坛守着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却忘了创造这个经济奇迹的最根本要素。结果,质量没有提高,品牌打不出来,队员年薪却高得惊天动地。劣质产品卖高价,怎么可能存活的了呢?
更重要的是,高薪队员无功受禄,让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精神,根本不可能好好踢球。再看看现在的美国队,队员全是从底层一点一点干上来的,到了场上将勤补拙,使美国队成为此次比赛奔跑最积极的队。不错,队里的主力都在欧洲俱乐部效力,但除了守门员外全是板凳。特别是对西班牙之战首开记录的Altidore,恰恰是西班牙俱乐部里的板凳,是看着巴萨明星眼红的板凳,心里挣的是一口气:我非把你们这些大牌掀翻不可!这种精神,是残酷的市场竞争之必需,没有这种精神他就无出头之日。可惜,无功受禄的中国足球的高薪制,把队员这种基本的职业精神给腐蚀了。
中国的足球要有出路,就需要引进点美国精神:不怕从最底层干起,不怕从低薪干起,但要永远抱着爬上顶峰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