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可能是戳破市场泡沫的那根“针”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通过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措施,国内经济整体上已经开始复苏,今年上半年,GDP增幅达到了7.1%,其中二季度增长更为明显,达到7.9%,专家预测,中国经济按照这个增长势头,全年GDP保八的目标应该没有问题,这就意味着,经历了去年底、今年初的经济低迷之后,我国经济将率先复苏。

但是,由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我国经济主要依赖出口特别是美国,因此在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对外贸易形势持续走低,这对于以“世界工厂”著称的、以加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当前的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够稳定,需要继续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另一方面,为了快速刺激经济,自去年起,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随后银行业开始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今年上半年,我国共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7万亿元,按照这个势头,全年贷款增量将达到14万亿元,大大超过年初预计的全年新增信贷额度5万亿的目标。货币供应量也将持续大大高于GDP的增速。
过大的贷款规模和过快的信贷增长速度,虽然快速缓解了企业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出口大幅下降造成了国内市场需求陡然压力增加,企业产品面临着销售困难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造成了相当一批生产量转变成库存,不仅要沉淀大量的资金,更由于市场前景不够明朗而潜在着降价风险。因此,相当一部分资金都在另外寻找出路,于是一些大企业利用手中获得优惠贷款,开始转战楼市和股市,今年以来,不少实力雄厚的央企开始涉足楼市,从而在全国诞生出了15个“地王”。同时,股市由于受到游资的推动,也开始出现逆经济基本面而不断攀高的形势。据估计,在7万亿贷款中,有近20%进入了楼市和股市。宽裕的流动性成为推高资产价格泡沫的幕后推手。
另一方面,国家实施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指向也非常明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在危机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结构调整上的效果不够明显,相当一部分是用在低水平的重复上。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决策层早在2007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候就看到这个问题,家宝总理在人大会上就特别提出,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问题,依然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的问题。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推进改革开放,消除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推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使中国的发展能够保持可持续性。而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步伐,加快落实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开放市场、扩大进口等一揽子结构性调整措施,抑制国际收支顺差过快的增长势头,也是本次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建立以内需导向型的经济结构的目标远没有达到。这个复苏的结构性代价太大,不仅没有帮助改良经济的结构,反而使我们过于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相比危机前走得更远,更不利于国内需求的增长。
在结构性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而流动性不断增加的另外一种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因为超额发行的货币和过度的举债,造成流动性充裕,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都会被抬高,必然推高资产泡沫,为通胀打下了伏笔。而如果出现新的通货膨胀,那么各种资产泡沫肯定吹得很大。而诸如房地产市场泡沫,它基本上就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一旦到这个时候这个泡沫才被戳破,那样付出的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