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高速公路VS临时小道(一周读报之35)


中美关系:高速公路VS临时小道


    政治,众人之事。政治、外交,既有惊心动魄的剑拔弩张,也有温婉柔软的小桥流水,它注定有人格和人性。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引用孟子名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一改以往美国人硬桥硬马的作风,用心地契合了“不学诗、无以言”的中国传统。

    《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的一篇评论认为,奥巴马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名言,表明美国愿将美中关系的“山径”拓展为“高速公路”——老外不太懂中文,望文思义大致也不差。相比而言,庞中英先生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专栏文章,就有更为深刻的解读。作者表示,他非常兴奋地看到奥巴马的讲话中居然用了这句智慧的中国成语,觉得为奥巴马提供这句中国成语的顾问确实高明,只是直译了孟子的话,没有直接说“茅塞顿开”,因为他的政府内部和美国国内有许多不主张加强与中国关系的声音和势力。但有两点小遗憾:一是孟子的原话中紧跟后面的 “今茅塞子之心矣”,奥巴马讲话中没有用;二是孟子的“介然用之而成路”被糟糕地翻译为“临时小道”(a trail becomes a path in a short time)。也许这是非常美国式的理解,但不经意地反映了奥巴马的实用主义,只是因为美国目前需要中国,才加强对华协调。

    对此,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美国这次不会抱怨人民币》,就一语道破其中玄机。文章说,多年来,美国要求中国让人民币升值,从而迫使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改革。但美国已在金融危机打击下失去锐气,还严重依赖北京摆脱这一危机。因此,华盛顿已改变调子,将汇率问题划入其推动中国进行更广泛经济改革的一系列努力中。文章还认为,中美两国的“暂时的拥抱热烈而不健康”。

    但更多的英国媒体则对这次对话给予高度评价。《每日电讯报》借用美国分析人士的话,将这两天的美中高层对话形容为G2,以显示其重要性。文章还说,世界上两个大国寻求友好,而不是对抗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意识到他们正给整个世界带来影响,伴随这种影响而来的是某些不可回避的责任。 《泰晤士报》的评论更加直白,认为“世界已进入一个由中国主导的时代。”这篇文章还怅惘地追述,曾几何时,英国人曾是世界上的富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之后,这一地位被美国人所取代。而现在,从澳大利亚的邦迪海滩到泰国的普吉岛,到处都是中国人,甚至美国和欧洲都希望看到中国游客的到来,因为他们需要中国人的钱。

    德语媒体也在热评中美对话。《每日镜报》评论认为,美国国内在如何与中国打交道问题上的争论已显然缓和下来。在经济萧条之前,声调往往很激愤,带有进攻的意味。但最近美国政治家忽然开始夸奖北京在经济危机中的建设性贡献。这次美中对话“在框架条件已经改变的时候举行,美国意图督促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承担更大责任”,所以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而这种变化却让一些法国媒体冒起酸水。《费加罗报》评论认为,奥巴马向中国提供了一种超越经济层面,延伸至气候变化和国际外交等领域的真正的合作关系,这是史无前例的,对于欧洲而言,这等于“向不可避免的被边缘化又迈进了一步。”《回声报》一篇评论则更加气急败坏,认为中美友好不仅有可能将其他新兴国家搁置一边,也同样忽视了欧洲,这有可能导致世界新的不平衡。

    相比而言,倒是俄罗斯媒体“心胸开阔”。《生意人报》的评论分析,奥巴马的讲话只是勾画出中美两国可能结盟的轮廓,其中一些思想是美国两大外交权威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两国集团学说”的翻版。俄新社评论道,奥巴马的讲话并非预示中美两国将建立实质的联盟,这不仅不会影响到俄罗斯的利益,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利于俄罗斯。

    日本媒体的评论则非常微妙。《东京新闻》不无艳羡地说,美中就像举行“世纪婚礼”——这话看似一句赞语,但联想到“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变态格言,“世纪婚礼”更像是一句诅咒。而共同社发表题为《美国开始直视中国存在感》的文章,说美国奥巴马政权下的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派出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代表团,美国则由总统奥巴马到会致辞以示重视。这清楚地显示出美国正在正视着政治、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的存在感和影响力。文章很不服气地说,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相互依存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