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语文课中感觉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百上千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未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
针对第一个特点,有的青年教师想方设法猜题押题,讲课对题海,千方百计想堵住各种各样的偏难怪题,于是面面俱到,疲于应付。有一位教师讲《白毛女》用了四课时,找了不少练习册上关于《白毛女》的考试题,都给学生讲了,自己感觉尽到了责任,觉得出《白毛女》肯定没问题了,不料期末考试居然出这样一道试题:“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这段唱词表现出喜儿的什么性格。这位老师十分后悔:我讲了四节课,怎么就猜不到出这道试题呢?学生在教室答卷,语文组老师便讨论答案,大家猜了一大堆,什么坚强的性格,乐观的性格,什么通用性,自信……结果一拆封看评分标准,大家猜的都不给分,标准答案是什么呢?原来是天真。大家百思不解何以必须是天真,其实,就是出题的那位看了这段唱词,便产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谁不“天真”就扣谁的分。面对“天真”这类试题,谁要想都猜到了,押到了,讲到了,那真会教得苦不堪言,学生也会学得苦不堪言。
针对第二个特点,学生感觉,别的学科,知识结构清楚,每天每节课的知识都一环扣一环。少上两节课,心里就很着急,怕落下课程。语文呢?有的优秀学生说:“别说少听几节果,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我的语文成绩也不会低。”问他语文成绩优秀的原因,原来他的学法是:任你万道题海,我有一定之规。他扎扎实实学字、词、句、语、修、逻,认认真真作文,又喜欢读中外名著。尽管他不做练习册,对过细的分析课文也不感兴趣,但却能以不变应万变,每次考试,成绩都优秀。这说明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较稳定的结构方式。 我常想,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都要带上一张地图,一路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少走冤枉路,少在死胡同里兜圈子,节省时间,顺利到达。
学语文的时候,学生也应该有这样一张“地图”。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才能少在“天真”的问题上兜圈子。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
语文知识大致有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这是第一层次,是知识树的支干。
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样八个方面。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外国四个方面。
阅读和写作知识包括中心、选择、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是第二层次,共22个方面。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词组(现在叫短评)、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学生先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再把握住了一、二、三层次这些主要的知识点,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书籍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语文知识树学习法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