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溜”是“许三多”的翻版
盛大林
很少看电视。前些日偶然看到央视一套在放《我的兄弟叫顺溜》,觉得怪娱乐。正好前几天在路边摊上看到了碟子,就花8块钱买了一套,回来后看了几集,就没顾上看了。这个双休日,终于把它看完了。
好不容易完整地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就说几句观感吧。
总是来说,“顺溜”就是“许三多”的翻版。这两个角色不仅是由同一个演员(王宝强)塑造的,而且都是典型的“傻大兵”形象。二人基本上都是文盲,不通世情、不解风情,但又都有一身的绝活。他们天生都是当兵的料儿,给他官也当不好。看着“顺溜”那张经常露出两排大白牙的大嘴,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另一个“许三多”。
就题材而言,这是一个绝对主旋律的电视连续剧;但从表现手法上说,该剧则和《士兵突击》一样完全颠覆了以往“高大全”的正面形象。除了“顺溜”,剧中的主角都不像“李向阳”那样道貌岸然。他们满嘴的粗话,就像是山寨上的乌合之众;从他们身上,很少能够感受到“革命队伍”的正气,倒是明显显露出“水泊梁山”式的匪气……我知道,这更接近真实,但我还是为央视一套敢在黄金时段播出这样的“非正统”电视剧感到吃惊。看来,央视也在顺应时代潮流啊。
剧中的一些“穿帮”还是让我感受到了拍摄及制作方面的粗糙。比如在最后几集,也就是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错位。地球人都知道,日本宣布投降是在8月,紧接着的受降当然也是在夏天完成的,但剧中的很多画面出现了明显的“哈气”,这显然是在冬天拍摄的。与此反差强烈的是,与“哈气”镜头交替出现的另一场景里,暗恋“顺溜”的荷花妹妹却穿着短袖……除此之外,对白及字幕中也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硬伤,比如陈大雷的文书翰林在教顺溜写字的时候,其他很多能繁的字都用的繁体字,只有“抛弃”的“弃”字用的是简体字,这显然与剧情不符,因为当时还没有简体字——莫非编辑、导演和演员都不知道“弃”字有繁体(棄)吗?再比如,三营长把“负隅顽抗”中的“隅(yu)”念成了“偶(ou)”,字幕中多次把“皇协军”误为“黄协军”。另外,翰林教顺溜写字,首先教的三个字是“新四军”,这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每个新四军战士的胳膊上都写着“新四军”三个字,他们不可能不知道“新四军”怎么写。当然,这些都只是给我留下印象的,剧中肯定还有很多。我总感觉,这些错误都是很容易发现、不应该出现的。我不明白,花那么多钱拍了,为什么不能在最后请几个多少有点文化的人看一看。
从《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到《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再到《顺溜》中的“顺溜”,王宝强的银幕形象如出一辙——除了“傻冒”,他还能演其他类型的角色吗?如果不能,这样的戏路未免太窄了。但愿他能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