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的一个设计


农村工业化的一个设计

前几日与单位同事闲谈,谈到农业生产尤其是小麦收割,认为目前农村生产力高度发达,机械化已经普及,劳动强度大大下降,很多过剩的劳动力到城里去打工了,但割麦时由于承包着土地还必须返回家乡劳动,路费花了、城里的工作也停了,两边都浪费,这都是承包导致的农业小生产的结果。他认为现在的农村完全可以参照机关单位的管理方法,把村民劳动力分成很多科室或小组,比如分成农业组、工业组、服务组、分配组、教育组、医疗卫生组、纪检组等,农业组还可以继续分成劳动组、化肥组、科研组等。各个小组各司其职,农业组负责把全村的地种好,服务组把全村的各种生产生活服务搞好,工业组做好进城务工的组织工作以及自己建立企业进行生产和销售等等,这样把农村的各项事务做好,进城的农民就可以安心在城里打工,既省下了路费,城里的活儿也不至于因农民回乡务农而耽搁了。

谈到分配,认为这时候的农民都成为领工资的工人了,按照小组的分工领取不同的工资。对于劳动产品可以在分配时按照承包责任制中承包的土地数目来分配,把产品集中到分配组,除去全体劳动人员的工资开支以及村集体积累,然后将剩余产品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额进行分配,这样劳动者得到了工资,而承包者也得到了实惠,从这一点看并没有破坏承包责任制,反而进一步以新的形式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其实现形式多样化了,并且进一步地体现了“联产”。

谈到种植的多样性,他认为夏粮主要是小麦,这样管理和种植问题不大,分配也很容易,但秋粮管理和种植就需要多考虑了。秋粮种植起来农民是很灵活的,有的种红薯,有的种大豆,有的种玉米,有的种花生,等等。在每人种自家的土地时,种什么自己做主,很灵活,所以秋天的田野才呈现出一小块一小块不同的作物这样的特殊景象。但如果采取集体种植,种植组不可能那样一小块一小块地种,只有集中的大块土地才能发挥机械化的优势,也才能实现少数人种很多土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研究后认为可以实行一种“种植订单”,就是每个农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想种什么、种多少,都写出来,然后种植组把全村农户的订单统一归类,再按照订单上的要求,打破土地界限集中种植,比如想种植花生的总起来后有100亩,那麽就集中种一百亩花生,种玉米的有150亩,那麽就集中种植150亩玉米,以此类推。分配时就按照订单统一分配,除去劳动者的工钱,剩余的产品按照订单进行分配,这样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这种“种植订单”维护了联产承包的形式,但同时使得联产承包更灵活了。

以上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并延续了目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的生活任何时候都有保障。同时,大量的农民可以不必再考虑土地种植,可以脱离土地搞实业。

这种新型的农村组织,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同时需要真正的公平和正义,因而,就需要建立强大的监督体系,无论生产还是分配,都需要强大的监督。除了设立纪检组之外,还需要真正的民主,需要全体村民的共同监督和管理。

农民进入市场一直是个大问题,这种组织正好可以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设立市场组来专门负责与市场的联络,工业组可以下设很多企业,对外生产和销售,对内服务,这样靠集体的力量把农村真正搞活。

这样做成功的农村已经存在于现实中了,我们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就是这样的,全村就是一个大公司,华西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搞农业建设时,就是这样把村民分成了很多组,其中他们的肥料组自行研制的一种高产肥料还向其他地方进行了推广;南街村也是这样,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大邱庄、小蓟庄莫不如此。也就是说我们上述的设计并不是无中生有,他一方面是适应了现在农村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实,另一方面还保留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根本,同时使得农村组织起来了,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这不是完全对以往人民公社的回归,也不是对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而是对二者既肯定又否定,是扬弃,是否定之否定,是辩证的发展。

这种农村组织可以叫中国式的集体农庄,它是公司化、单位化的新农村,是效率最高的农村,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对这样的农村管理起来很方便,农村党的建设也很好抓,既有高度的组织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是一个非常好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当然要使得现在的农村向这种农庄转型,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先搞试点,取得了经验,再推广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