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翻开往年的语文练习,看着满篇红叉不禁面红耳赤,有些题目的确是我的基础知识不牢而导致的,我必须面对它们,改正它们。但有的题,错的我就莫名其妙了。
比如阅读题中说“通过作者对秋天的描写,你认为秋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一类题目,经常便是看着这些题目把我惹得生闷气,害我长这么多痘痘,每次我都按要求写上了我自己真实的想法,却留得了一个个无情的大叉,大红叉。有的老师认为我不可理喻,愤愤在题目一旁重重的打了个叉,这我看的出来,纸被划破了。
实际上这些写文章的作家写这些文章时是从未想过拿它来当阅读题的,更未想过我写这么一个句子就是为了你为这个句子出一个问题,作家写一篇好的文章会心不怀任何杂念,全心往自己文章里灌入自己的思想、情感,让人读后身临其境。
而命题者却硬要在别人的文章上按他自己的想法来命题,命题好坏先不说,可这题目却不该写“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这种模式,而应该写:“读了这则短文,你猜命题人······”这种模式。
至于评分标准就更不应该用数字表示了,依我看,只须四句话就够了。
回答的答案和命题人相关无几时,就评为“正合我意”,要是略微有些出入的话,就评为“基本同意”,要是跟命题人思想仅擦肩而过则可评为“相差甚远”,如果回答与命题人的思路相背,逆行其道的话就评“逆我者亡”的了。
可惜我没有这权力,我要是说出去别人会说我不可理喻,说我脑子锈逗。
这让我想到韩寒,有一个人寄给韩寒一张附有答案的试卷,卷子上是韩寒的一篇文章为题的阅读,韩寒耐着性子做完以后才发现他的答案与试卷上印的正确答案几乎不相同。这是真实的故事,韩寒在新书《通稿2005》中提到过。
为什么会传成这种情况呢?我想这大概就是开始我所分析的那种题目。只不过做题的人做的是自己写的文章而别人对这个文章提出的问题。然而韩寒的“答案”竟然错了,这我们是应该说韩寒题目做错了呢?还是说命题者题目出错了?
我不说,既使说了也没有用。
做了这么多阅读题,打了这么多“逆我者亡”我总算长点见识了:今后阅读题解题时一定要好好揣摩命题人安的什么心,写出他的意思,也就是“正合我意”。
书于此,尘封多年的烦脑似乎挖掘出了很有现实价值的信息,现行僵化应试基础教育模式是否值得改进呢。
但愿“逆我者亡”成为永远遗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