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东方早报》6月15日刊发“辽大副校长哲学论文涉嫌抄袭”,报道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刊登了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该文涉嫌80%内容抄袭了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
抄剽丑闻的领衔主角当负其责
在陆、杨二人已经承认的抄剽事件中,辽大副校长陆杰荣是第一署名者,从形成抄剽的事实和相关著作权保护法来看,陆杰荣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责任人,尽管东窗事发后,北京师大在读博士生杨伦将全部责任包揽了下来,试图保护他的恩师陆杰荣,但是,抄剽的事实摆在这里,不论有什么理由,不论出于什么动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想以“挂名抄袭”和以被“拖下水”为由寻求免责,于法于理皆行不通。以陆杰荣的身份来说,只要沾边抄剽,就应该像国外大学的校长、系主任和实验室主任那样,自动引咎辞职,而不是仅仅“请求上级组织给予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
辽大领导班子的态度转变是个好现象
本事件刚曝光时,辽宁大学面对丑闻,第一闪念是撇清,党委书记王山说,“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不负直接责任”。这种荒诞说辞不足为怪,然而吾以为,最好的撇清方法似乎不是为剽窃者护短和遮丑,而是承担责任和严厉处置。我们感到欣慰和高兴的是辽大领导班子很快转变了态度,据报道在6月17-18日,先后召开书记办公会、党政班子会和党委常委会,辽宁大学校长程伟认定(1)陆杰荣在此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2)这一事件在教育界、学术界以及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原作者和相关单位造成伤害,也极大地损害了学校的声誉。(3)该事件虽然出现在陆杰荣身上,但对学校班子全体成员是一个重要的警示。虽然辽大暂时没有给出具体处理意见,但是这种姿态无疑是个很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治理的开端。
北京师大领导班子担当何责?
陆杨二人抄剽败露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发言人表态:北师大研究生院正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最后的决议。“决定处罚需要一个流程,但是这次事件性质比较严重,一定会严肃处理。”北师大这次表态要严肃处理杨伦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为之高兴,其意义不仅在于教育当事人,更在于培育和保护学术生态环境。
然而作为培养杨伦的母校——北京师大是不是应该在辽大领导班子主动表态汲取教训之后也要认真反省一下,看看自己的学术生态环境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社科界学术生态环境亟需治理
多年来,社科界学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论文抄剽波澜不断,一些所谓“过度引用”、“不规范引用”的丑闻事件屡见不鲜。从2008年浙大院士论文造假事件,到2009年网上热议的东北财经大学“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华中师范大学“更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再到29岁最年轻市长硕士论文抄袭的历史问题被曝光,中国已经出现了论文抄剽买卖成产业,“论文假写”行为变常态,公众对此似乎也早已见怪不怪,心生无奈了。面对这种学术道德标准颠倒黑白,学术批判风气荡然无存的学术生态环境,我们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已经不成为科学,很多所谓学者的论文缺少理性论证、独立观点和创新灵气,御用化和功利化影子充斥其中,乃至有人发出“中国社科界只有一门真正的科学——考古学”的感叹声。
治理以抄剽为代表性表现的学术生态环境已经不可暇日。然而社科界学术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在哪里?我以为业内学风浮躁、学问御用、急功近利是滋生学术腐败的基础,而业内“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期刊杂志“以名人为本”的刊用稿件方式也是一种引导学术腐败的根源之一。
所以要根治中国社科界学术生态环境恶化,就要釜底抽薪,改革学术评价体系,除了在道德上的自律和它律外,在法律上更要加大著作权保护力度和抄剽者违规成本,维持业内秩序,对核心学术期刊抄剽文章的作者,只要发现一个,就要出局一个,业内决不容忍和收留学术道德败坏者。
本质上说,抄剽不仅仅是一个风气问题,其流毒在于诱导人们懒惰、丧失追求真理的勇气,最终导致社会缺乏诚信、知识分子放弃职责、背叛真理!杜绝抄剽要在根本问题上下功夫。当“假大空”流行,假话套话连篇时,抄剽是自上而下的;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时,抄剽是自下而上的!在这里被忽视和被放逐的恰恰是真善美!解决问题的途径摆在管理者与知识分子面前,看他们有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良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