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选谁担任中高考作文阅卷老师?


□黄一钢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已经进入录取阶段。有关中高考作文的话题正淡出人们的视野,但遍阅各地那些令人或感慨或唏嘘的中高考作文,我觉得有一个问题被人忽视: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选谁担任中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换句话说,谁有资格担当中高考作文阅卷老师?

    我们从各种新闻报道中得到的印象,现实中的这些中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不少严肃认真有余,创新思想、伯乐意识不足,似乎总是“红”字当先,“专”劲有限,阅文作文往往无限拨高“世界观”、“道德观”,停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分宣扬的“文以载道”,而忽视作为作文本身的真、善、美,给一些貌似观点正确、道德高尚,实则空洞无物、行文八股的作文以高分,把一些抒真情、表真意、说真事,带有现实批判精神、具有独立见解、或标新立异的另类作文,打入冷宫,给分极低甚至不给分。

    比如湖北的高考作文《站在××门口》,我们就看到不少闪烁着智慧与才华的文字:“站在天堂的门口,我问上帝:‘为什么不给我成功的机会?为什么不让苹果砸着我的头?要不然,就不会让牛顿那小子发现了牛顿定律了!’”“站在高考考场的门口,一看,黑压压的一片,顿时我的心就凉了,唉,没有办法考了,这座独木桥上的人也太多了。”“站在家的门口,我感到好郁闷。整天和妈妈吵架,没办法,谁叫我的‘叛逆期’刚好碰上她的‘更年期’了呢?”

    比如浙江温州中考的语文作文题《从那一刻开始》,有考生写道:“六年级时,我有了一个女朋友,她漂亮,活泼,可爱啊!可是好日子才刚过上,她就转学了。当时的我崩溃了。过了两个星期,我找到了第二个女朋友,比上次那个要好。从那一刻开始,我有了甜蜜的伴侣。”还有个考生讲述了去养鸭场偷鸭蛋的事,文末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三个人就向(像)狼一样的,见蛋就拿,最后手放不下了,口袋放不下了,我们三个人高兴回家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有一点想摘点过来,偷点过来啊。”

    读着这些信手拈来朴实无华、真情流露的文字,我们为年轻考生敢于直面现实、观点新颖、风趣幽默的文风而欣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群会观察、勤思考、善发现、有思想的可爱孩子们的群像。有“女朋友”怎么了?哪个少年没有懵懂的爱恋!偷鸭蛋又怎么了?那是无暇少年的调皮捣蛋!想想我们这些过来人,哪个没有这么一段美好的记忆?为什么当了老师非要学得像个伪道士假正经?作文的本原是什么?用《萌芽》主编、“新概念作文”主要策划人赵长天的话说:作文“是心灵的自由的表达方式,使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生活的真实描摹,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考生们这些来自现实生活切身感受的亲切可爱的文字,在我们的中高考阅卷老师眼来,统统被判为不合格的作文,用他们的话说:“这些作文只能称是调侃、搞笑”,“作文背后是部分孩子幼稚、缺乏思考力的表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懂高考的严肃意义” 。(参见《楚天都市报》6月24日报道《90后搞怪高考作文雷倒阅卷老师》)“在语言文字上缺乏美感,在主题思想上没有良好的立意……说明考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有待提高。”以至于让他们满腹忧患:“就这些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来说,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学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参见《今日早报》6月28日报道《温州中考曝出雷人作文》)那么,高考的严肃意义是什么呢?是主题先行,空话套话,人云亦云?是形势大好,高扬主旋律,一味歌颂?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哗众取宠?

    同样让人不解的,还有那两篇引起广泛争议的高考作文:四川“甲骨文作文”《熟悉》和湖北“最牛作文”古体长诗《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一篇只给了6分(一说8分)理由是“偏题”、“离题”;一篇却是满分,理由是“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我特地找来两篇作文仔细研读,个人感觉与阅卷老师的结论大不一样。

    且不说“甲骨文作文”通篇采用“古体字”,需要比较扎实的古汉语功底,仅就文章是否“偏题”、“离题”,个人觉得阅卷老师的判断就有问题。《熟悉》一开篇就写得十分优美又富有哲理:“大雁因为熟悉了学飞过程中失败的艰难和飞入天空时的成功的喜悦,因此它不畏困难而直追成功,它看惯成与败;美丽的花儿因为了解种子破土而出时的困难和花开时的绚丽,因此它有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败;河流因为熟悉集成江海丰厚自己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流入大海时的博大,因此它有生命不止追逐不止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与败。”(译文)我实在弄不懂,到底是因为阅卷老师看不懂古文而乱打分,还是阅卷老师没有耐心析文胡乱打分?打6分的依据又在哪里?有这样的疑虑,断不止我一个,连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也为考生鸣不平,说这个分数“低了”;还有人以《“甲骨文”作文仅得6分,你觉得公平公正吗?》为题,公开质疑阅卷老师的评判:“作者通篇都是解释他所理解的“熟悉”,怎么就跑题了呢?”

    同样,对于那篇所谓的“古体长诗”,本人最初感觉是不忍卒读!虽然能写成这样在同龄人中当属不易,说明考生读了不少古体诗,但就该文而言,实在只是生吞活剥地将一段历史用一些貌似诗句的文字拼凑而成的顺口溜,谈不上立意,更没有什么思想,难怪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徐晋如要大发感慨:“阅卷老师把一篇应该得零分的作文评了满分……没有真正的情感,思想贫乏。”我们现在才知道,作者连黄花岗陵园都没有去过,所谓的“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完全是胡说八道,违背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由此,满分的理由土崩瓦解不攻自破!

    阅卷老师如何评卷打分,不但关系到考生的成绩、升学,更关乎我国教育的方向、语文的指向。教书育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的言行、中高考的指挥棒得以潜移默化进行与实现的,而中高考作文便是其中举足轻重的利器。什么样的作文能够得高分,什么样的作文被褒奖,什么样的作文被抛弃,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维、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影响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

    想想这些阅卷老师,原本大多来自高中教学一线,或者是些高校教师、在校研究生,他们要么成天只是围着学生,读着八股范文,猜题、压题,除了批改几篇学生作文,自己或许一年难得写上几篇文章,有的根本不会作文;要么从校园到校园,“一心只读圣贤书”,作文缺少社会的锤炼,书生意气,少有华章。不信?只要读读每年中高考期间,那些所谓的语文特级、高级教师应邀精心写就、发表在报刊上的中高考同题作文,就可见一斑了!所以,冀望他们成为中高考作文的伯乐,多半是悬木求鱼,注定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使得这个具有伟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中高考作文阅卷工程,公正、公平地进行下去?我想除了严格的阅卷制度、认真负责的阅卷作风,像上海那样实行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准入制”,还需要向社会招贤纳才,比如可以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责任心的作家、时事评论员、杂文家、副刊作者、网络写手参与,或评阅、或指导、或监督;比如通过一定渠道,公开向社会征集有相当写作水平的志愿者组成督察组,参与作文评卷,并在媒体上公布承诺,接受公众监督;比如设定一定的时限,对一些有争议的作文公开听取社会意见……最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有没有勇气放下身段问计于民,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因为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