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策层决定连续三年增加离退休人员待遇以前,离退休人员待遇已经连续增加了2年,今年又将再增加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经过5年的待遇连续增长,离退休人员待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在湖北省,离退休人员的年退休待遇收入达到13000多元,一些欠发达的县市的离退休人员待遇实际上已经超过企业在职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
让离退休人员享受经济发展成果,是增加离退休待遇的政策前提。提高离退休待遇水平,确保和改善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但是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超过在职职工工资水平就属于非正常现象,笔者所在地区的养老金替代率(离退休待遇年平均水平与在职职工年平均收入之比)实际水平高达115%、121%和128%,远远超过养老保险制度所设计的60%的目标替代率。退休人员待遇占在职职工收入的85%左右是一个正常水平,但是现在顺序颠倒了,干活的收入少于退休的收入,需要买房、结婚、供养子女等人的收入少于养老者的收入,这种社会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让离退休人员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但是经济发展成果的某些指标可能不真实,比如关系到社会保险的两个指标,首先是参保人员数字的不真实。人保部于今年4月份公布全国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1.3亿人,那么全国只有2亿人没有医保,由此看来中国已经不存在老百姓有看病难的问题。参保人数是上级下达的必须完成的工作指标,由于企业改制,社会保险中的断保、脱保形象近年来较为严重,内地一些作坊式的企业以及餐饮业普遍没有参保,但是报表中的参保人数年年有增无减,某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实际人数是26.3万人,但报表数达到32.4万人,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工作目标,可谓是“从上到下,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人下到上,层层掺水,水到渠成。”社会保险依据的是大数法则,参保人数越多,保险系数就越高,离退休人员就有更坚实的增加待遇的基础了。
另一个不真实的经济发展成果指标就是受到调侃、质疑的社会平均工资了。在社会保险中,参保人数的虚增必然带来参保工资基数和应缴纳社保费的刚性增长,总不能到虚拟的参保人员面前来完成社保费收缴任务吧?如何完成90%收缴率的指标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收缴社会保险费依据的基数——社会平均工资了,不管你是否认可那个5万元,但是北京市的职工必须以5万元的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纳保险费的最低工资基数,只能高于它,不能低于它。湖北省2008年社会平均工资水平1.6万元,许多县里的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收入都达不到1.6万元,在县里被百姓称为“领导” 的一个副科级,其年收入也刚够1.6万元。
一个虚假的经济发展成果给离退休人员带来了实惠(退休人员待遇的计算也要依据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却给车间干活的人增加了负担,虽然工资多年来还是一个标准,但是社会保险费却要跟随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而增加,企业职工每年要拿出一个月的工资甚至更多缴纳社保费(以湖北省16000元的标准,仅养老金一项职工个人就要缴纳1280元),个体从业者每年仅缴纳养老金达3000元,这个数字几乎是他们许多人的两三个月收入,剩下的钱就只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虽然11.8亿人有医保,但他们最怕的还是有病,12个月的收入只有10个月的收入去消费,差钱的人如何拉得动内需?难怪周小川感慨“叫中国人花钱真难”。
高水平的社会平均工资不会是增加离退休待遇的唯一依据,毕竟经济的确是发展了,而且1元钱1斤的大米也涨到1.5元,10元钱能看好的感冒也冒到需要百十元才能走出医院。但是更要让车间工人、让所有出力干活的人也能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达到统计局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现在这些够不着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人却为社会平均工资付出了更多的社会保险费,可他们眼前的日子是在艰难中消费的,虽然每个人都想留住青春,可他们却期盼收入难以支持消费的岁月快点消逝,早点用养老去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文/严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