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的稳健时代来临


中国银监会7月8日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由于在这个通知中,商业银行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资金。似乎给目前正在发着小高烧的股市带来阵阵利空消息。其实这是个多虑,与股票相关的理财产品在银行理财市场上的占比为5%—6%,在国内A股总市值中占比更仅为0.2%,因此,此政策调整不会对市场产生大的影响,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压力。目前的股市,只要目前比较疯狂的货币流动性的释放不踩住,小高烧应该不会退下去的。要知道6月份新增贷款达到1.5万亿,1-6月新增贷款已经高达7.4万亿。这么多钱流出来,实体经济又不行,承接不下,总要找地方去吧。

银监会出台这个通知,真实的目的不是要打压股市。因为在目前经济艰难复苏的过程中,中央政府需要点资产泡沫来刺激经济。股市可以增加财富效应,楼市可以拉动很多关联产业。当然政府肯定还是希望实体经济早日复苏,接过资产泡沫引领经济前行的力量。因为谁都明白,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资产泡沫迟早是会破的,在这方面日本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失去的20年的教训。银监会出台此时出台这个通知,根本目的还是希望控制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使得理财市场更稳健、审慎、有效地发展,从而确保金融的安全。作为监管机构,银监会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时,对理财市场进行的这一系列调整,还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理财产品日益丰富,理财市场规模和理财客户基础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5月末,各中外资商业银行存续的理财产品超过4100只,理财业务市场规模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理财客户达到230万人,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股票基金、公募基金,包括短融、票据非国债系列和非金融债系列的规模总额,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是一个很重要的金融工具。要知道一个湖南省全年的贷款总额在去年也才7000多亿呀。而去年受金融危机和中国股市暴跌的影响,中国银行出售的部分理财产品出现了负收益、零收益等现象。当然这些理财产品均涉股或与巨额波动的商品市场价格指数挂钩。为此理财客户对银行的投诉纠纷的案例激增,已经影响到了整个行业形象,这自然让银监会从监管上变得更加的审慎。所以这次银监会将银行理财产品定义为与资本市场投资工具有所区别。这样的定义就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回到基本面,回到保本的低风险产品。

以前,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缺乏明确的约束,使得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了一个个怪圈。一方面,理财产品一味追求高回报而忽视风险;另一方面,在销售管理过程中,对投资者缺乏细分,将理财产品视同存款业务的“衍生品”进行推销,而商业银行也将本来复杂的理财业务管理等同于存款进行管理。其结果造成部分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出现浮亏,在给缺乏投资常识和投资经验的中低收入者带来损失的同时,也给理财产品和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为此在这次通知里面,银监会一是对投资者实现分类,一是要求商业银行发售保本理财产品(包括保证收益理财产品或保本浮动理财产品),应将理财资金以及投资的资产纳入银行表内核算管理,并对资产方按相应的权重计算风险资产,计提必要的风险拨备。这使银行将不再仅是坐收管理费或者佣金的第三方,而是一定程度上的风险共担者,这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理财客户的利益,也促使银行能够更加谨慎的运作理财产品。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在银监会追求理财产品稳健的同时,肯定也会放弃了高收益的,也放弃了一些创新的金融衍生品。比如此通知严禁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未上市公司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这意味着,有关涉及PE及其他类基金银行理财产品都将被叫停。这样的规定,自然也对目前各界希望大力发展的国内PE,增添一些成长上的阻力。还好,此通知中对高档理财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还是实现了不同待遇,基本上不受此通知限制,这也算监管当局的一种平衡上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