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农民别墅
□共栖传媒研究实验室 戴天岩
房价不断被推高,可以客观地说,房价不是“虚高”,而是实实在在的需求存在,如果没有需求,谈“虚高”或推高房价是不可能,一切都仍然是市场供求规律在起作用。具体总结为如下的10条理由:
一、政府和银行共同推高房价,“两只手”是最大输家
政府出让土地,构成了政府的土地财政,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建筑商的盖房和售房,银行就变成了放贷谋利的工具,一放贷就是30年,老百姓的钱袋子都流向银行,实质还是政府控制的,狭义说,政府控制土地财政,从广义看,政府不但控制了土地财政,也控制了银行的放贷,就国家政策而言,尽管是“两只手”,实质是政府一只手造成了房价高的原因,政府府库的充盈是的政府活得很轻松,但大多的老百姓无房可居或长期月供房贷困难,老百姓的生活之艰,将来一定会给政府增加治理的麻烦,政府作为和社会和谐也将成为一个长期问题,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也由此产生,也突显出社会问题的根源,从宏观和长远看,政府已经变成了最大的输家。
二、政府平抑了“两房”(市场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力太弱。
随商品房价格回落,保障房价格又不能及时调整,使得保障性住房的优势失去;随着商品房价格回升,保障房土地拍卖价格也不断提升,“两房”的政策“二元化”并没有出现,再加上政府为了压低保障性住房价格,把保障性住房基本都开发在边远地方(如五环以外),因为边远所以房价本来就低,也给很多北京居民带来不便利,使得在保障房人群中一部分人(主要是非失业的工作群体)转向了商品房的购买(实质是倾全家之财力,包括父母、兄弟、亲戚的财力),削弱了保障房政策,比如在北京,如果在京城五环内上班,却要在通县、大兴、马驹桥居住,每天至少早晚上下班往返至少有4个小时在路上,浪费大量的时间,时间一长,感觉保障房带来的不方便和困难太多,必然导致很多上班族不愿意购买边远的保障房,边远的保障房基本上变成上班族的鸡肋。当然,另一部分购买保障房的人则属于土著一族,很多都是没有工作或失业退休的,是靠吃政府政策或救济、失业保险金、老年保障过活的,所以,他们都会购买这些保障房,因为基本都不会上班的。
对于保障房,是补需还是补供,目前政府是采取补供的做法,通过降低土地的价格以降低房价,其实,政府完全可以开放政策,把给予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支出采取直补,比如定额补助,即不管保障性人群购买什么房,在购房时给予直接补助即可。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和化解存货,也可以减少政府开发保障房的压力和艰辛。
目前,政府千辛万苦开发边远的政策保障房,并不能真正适得其所,也很难堵住政策房出租的漏洞,原因很简单,因为太边远,实在不适宜上班族居住,有不少单位早晨8:00要上班,所以,起床就得5:30或6:00就要起床了,如果下午6:00下班,基本上8:30才能到家,如果再做饭吃饭,得折腾到10:30或11:00,如果有孩子,一般多7:00多就得到校,如果没有私家车,即使起床很早,也没有公交车和地铁,所以,几乎不可能准时到校,孩子每天准时到校成为一个负担。因此,即使拥有保障房,不去居住也就不希奇了,还得在市区再租赁一个房子,再说,既然是购买保障房的群体,本来都是没有钱的阶层,如果没有私家车就很难解决交通问题,实质是增加了财务负担。“以房养房”是保障房开发边远的原因导致,也是由老百姓遇到的实际情况所致,政府采取“堵”的办法显然行不通,只会加剧受保障群体的负担,如果空置房屋还要租赁城区的房子,财务风险加剧,孩子上学、上班等很多的现实问题都解决不了,保障房政策存在了很大漏洞。保障房补需的直补政策才是根本化解矛盾的根源,空置房导致的空置提高都导致了资源浪费和住房紧张,而且,房价也必然被推高。
三、商品房建筑商心照不宣的协议联盟,并囤房提价求利润,是推高房价的原因之一。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联盟实体,深圳万科王石、北京万通冯仑、北京华远任志强、河南建业胡葆森等全国众多房地产商都是联盟成员,对于获取利润的房地产项目投资、政策协调、价格、规划等,都应该在“中城联盟”的掌控之中,这算是实体的联盟组织。作为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公司,对于行业的潜规则,基本都很清楚行业的捂盘、囤房、提价、媒体误导宣传等现象和策略,这是抬高房价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对政府土地的投标,企业的竞价比价模式,不得不促使房价的上涨。

图:王石在中城联盟上发言
四、投资性住房促使房价提高,是政府对投资性住房的管理不严格所致。
早期获得经济适用房的有一大批是不需要提供保障的人群,换句话说,有很多有政府关系的人群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经济适用房,也有不少富裕阶层随房价不断上涨开始做房产投资,于是,大范围、大面积的投资性住房出现,居民只有自住一套住房,才能投资1套以上的住房,投资性住房都是为了获取利益,如果不能获得高额利益宁可出租也不会出售的,否则,怎么叫投资性住房?
对于市场化的投资性住房,政府很难限制其交易行为,但对于获得保障房,特别是占有经济适用房的居住者,如果同时还拥有高额资产和投资性住房,这就是中国保障性住房的失败。更多的情况是,一边是很多中产阶层无首套房可居,住房条件恶化;一边又是有很多富裕阶层占据保障性住房,又多处做投资性住房。这当然也是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失败。
谈到拆迁户,很多人都会提及钉子户和野蛮拆迁,事实上,这分成两个阶段看待这个问题:一、目前的拆迁。随着房价的推高,拆迁费捉襟见肘,很难在原地全价再购进一套商品房,所以,拆迁户多是利益受害者。当然,对于郊区和农村大量种房子,是否能够获得高额回报就很难说了。二、早期的拆迁。我以前住芍药居,我的房东就是一个农民,家中一儿一女,工作很不如意,艰难度日,但因为拆迁,就获得有四套房:一套给儿子、一套给女儿、一套自己住、一套出租,出租房的面积最小,约建筑面积57平。据房东聊天说,有一家农民因为拆迁获得了上千万的房产,还卖几套,没有工作职业但每天开宝马去门前1000多米的菜市场买菜,宝马的唯一用途就是买菜。听到这些,也感到中国房产制度的悲哀,我们也很难去纠正历史,我们只能去调节现在的政策和现状。早期的拆迁房投资,也是投资性住房价格上涨的潜在因素之一。
五、大资金炒房团是奔着抬高房价而来的,这是政府和财团共同使力的结果。
全国各地的炒房团,如政府自身、温州、外资、民间、股票市场、集资的各种资金进入房市,至于销售时的捂盘、囤房、提价、媒体误导宣传等现象和策略出现更是不足为怪了,对于炒房团而言,银行的房贷、政策对购房居民影响大,对于炒房团来说,影响是很小的,毕竟是集采方式拿下或整体包下大批房源,大笔资金是起到决定作用的。
炒房的一个现象就是囤积居奇、高价出手,老百姓只能通过竞价方式获得住房,处于被动的位置。炒房的结果就是使得房屋的空置率提高、房价不断攀升,客观地说,很多的炒房团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利益都是内部化的,或者说是有政府寻租或内部利益输送的,政府是炒房的背后潜在推手之一,政府也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抑制炒房,大多的政策都是用来抑制需求、控制购房而非抑制供给,炒房或变相炒房是促使房价涨得太快的原因之一。
六、中国的富有阶层的资金实力很强,房价上涨的根源是中国人多、买房的人多、买房的资金实力还是很强劲的。
尽管中国的富有阶层比中产阶层人口少很多,也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中国的富有阶层的绝对人口、绝对财富还是比较大的。不能因为大多数老百姓很难买得起房,就说中国人都买不起房,这是片面的。房价能不断上涨,典型还是市场短缺导致,供给小于需求,富有阶层购房或许是一购就是一层楼或者上百套房,交易量的上涨说明中国的购房需求还是很强劲的,只不过占总人口的比例是非常小的而已。
对于真正的富有阶层而言,不管政府是不是调整银行贷款政策,购房都是刚性的,弹性相对较小,银行贷款政策抑制的只是中产阶层或普通老百姓的购房。
七、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居民太快太多,“两套房”现象太普遍了。
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房地产矛盾根源就是因为农村住房的不能流转,只要实现了农村住房的流转,就可以实现或缓解中国的房地产矛盾。确实,中国大多的农村填城市、农村城市化,“三农”女性化都发展到了,农村土地的一套房(当然不止一套房,大多是空房,房屋的空置率至少在60%以上),城市又购买了新房,农村土地住房很难流转,城市又占据住房,房屋空置率太高,房屋资源浪费严重。“两套房”现象太严重了,不但是在边远的农村,在北京、上海、广州的郊区县也一样的,“两套房”无疑是中国房价推高的一个隐患。
八、保障性住房是保障无房的人购房,还是保障住房投资?政策性住房的“两套房”现象太普遍。
所谓政策性住房的“两套房”,就是本身有房,但可能不达标(住房面积小、财产少),再申请一套政策房;或者申请了一套政策房,再购买一处商品房。“两套房”体现了中国保障房政策的失败,政策性住房优先保障的是无房群体或首套房,特别是没有财产、没有首套房的群体,但现在的经适房、两限房政策放宽到家庭总资产达到40万元、45万元。对于很多没有资产又没有首套房的群体是不是应该区别对待,是不是应该优先得到保障呢?保障性住房的口子放这么宽,究竟是保障什么样的群体呢?值得说明的是,一般的中产阶层家庭资产能够达到40万元、45万元吗?保障性住房申请调查,主要是针对房产、车辆、股票、现金等,能够达到40万元、45万元,显然已经不属于中产阶层了。
表1:北京市城八区城市居民申请廉租住房家庭收入、住房、资产准入标准
家庭人口
|
家庭年收入
|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
家庭总资产净值
|
1人
|
6960元及以下
|
7.5m2及以下
|
15万元及以下
|
2人
|
13920元及以下
|
7.5m2及以下
|
23万元及以下
|
3人
|
20880元及以下
|
7.5m2及以下
|
30万元及以下
|
4人
|
27840元及以下
|
7.5m2及以下
|
38万元及以下
|
5人及以上
|
34800元及以下
|
7.5m2及以下
|
40万元及以下
|
表2:北京市城八区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家庭收入、住房、资产准入标准
家庭人口
|
家庭年收入
|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
家庭总资产净值
|
1人
|
22700元及以下
|
10m2及以下
|
24万元及以下
|
2人
|
36300元及以下
|
10m2及以下
|
27万元及以下
|
3人
|
45300元及以下
|
10m2及以下
|
36万元及以下
|
4人
|
52900元及以下
|
10m2及以下
|
45万元及以下
|
5人及以上
|
60000元及以下
|
10m2及以下
|
48万元及以下
|
九、政府的土地出让和建筑商开发速度太慢,导致住房供给不足。
目前,政府不断约谈建筑商,要求加快住房开发速度和销售速度,我认为,主要是政府出让土地的速度太慢,一旦房地产商获得土地,一般是不会闲置的,因为毕竟折旧成本都是自己的,闲置都是造成自己的资源损失,所以,没有必要担心房地产商的开发速度,即使有,也是很短期的行为。
政府可控制的土地,特别是城区的土地是越来越少,拆迁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导致土地出来的速度就变慢的。要真正解决房地产的矛盾,必须在土地出让速度上下功夫,即解决住房供给量的问题,越是控制土地和控制供给量,就可预见,住房的价格还会被推高,特别是城区的住房。在住房供给中,政府要减少自己的抽税、土地财政收入,如果一味采取比价、竞价的模式,住房价格推高就是必然的。一旦商品房价格提高,周边的商品房和保障房价格就会提升,那么,全城的住房价格就会提高。比如广渠门地王的产生,就带动了整个京城的住房价格攀升,民怨沸腾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又开始干预政策了。
十、中国老百姓的住房观念,是持久推动房价上涨的原因。
中国老百姓一生的最大投资是住房,中国人的住房习惯“居者有其屋”,不管什么时候买房,都要拥有一套房,特别是结婚前后,一般的家庭都会想方设法购房;或者为了养育子女,也会购房;再有,就是老人回到年轻人身边,完了完成赡养的义务,也需要购买住房。这是中国购房的三个重要节点。
中国人的购房,是倾其所有,不但是个人一生倾其所有资财,而且,也是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的无偿资助和借款,一辈子不忙别的,就忙了一套房,基本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想一想,一个人活得也够悲哀的,但究其实,很多人一辈子连一套真正的商品房也没有,这就更感觉活着的悲哀了。
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中有妻子兄弟的阶段,有老人赡养义务、医疗保障、子女教育大额的支出,如果连居住权都得不到保障,这个社会会出问题,社会矛盾会增加,政府的危机会加剧,我们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土地财政的欣喜,从政府管理而言,将来有可能会付出更更高的代价。
中国的住房观念是持续的、刚性的、增长的,只要有强劲的住房观念在,中国的购房需求就是旺盛的,中国的房价提高也就是现实的,中国的房地产社会矛盾就会越发加剧的,迟早会成为一个导火索。作为政府,要有所作为,化解矛盾于无形于萌芽,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
注:作者系非房地产人士,错误、疏漏之处请见谅!
来源于:共栖传媒研究实验室(http://hexun.com/davad311/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