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


 

 

 

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调适

 

 

                                        

 

 

数学学习中也有心理调适的问题,如果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格局。底下准备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数学的概念好难哦,我就是弄不懂,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会这样发问。教师应该这样告诉学生:数学概念刚碰到它时就像刚见到一个新朋友一样,一回生,二回熟,多接触接触就会熟的。当然接触也有技巧。定义背诵理解顿悟法就是一项有效的技巧。碰到一个新朋友,总得先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记住他的长相和容貌。碰到新的数学概念时也一样,先要弄清楚它的定义。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定义,一般在学习中都只求理解,但是往往是在只认理解而不甚理解中茫茫而过。这对数学学习是很不利的。定义背诵理解顿悟法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时将定义背诵出来,这种“背”是一种理解性的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这样一来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突然之间,认识产生了一种飞跃,会在原来理解的边缘一下子钻入到理解的核心,融会贯通,茅塞顿开,别有洞天,神乎其神。顿悟就这么产生了。这是一种绝妙的学习效果。其实这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心理规律。我遇到许多学生,在他们向我发出如上问题时,我立即问了一个他早已学过的数学概念,虽然他也早已常常在运用它了,可真要他说个大概和究竟,他竟愣在那里答不上来。什么道理,就是只认理解而不甚理解,茫茫而过。定义背诵理解顿悟法就可以解决这样的学习坎子。在大量的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事实上朗读是背诵的先头部队、是背诵的准备工作、是背诵的有效基础。朗读的时候,大脑要专注于发音器官和发音素材,排除其他的各种刺激,视觉和听觉同时对脑神经给予刺激,形成运动型记忆,记忆效果特佳。背诵是对被背诵素材通过记忆后的一种演练,它为深刻理解奠定了基础,也为深刻理解打开了大门。理解的最高形式就是顿悟,当深刻理解达到某一界域时,会向这一深度的其他邻域迅猛地做出触及和扩充。这不仅巩固了理解所达到的深度,还放大了这一深度所占有的理解空间。

2.解一道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觉得烦了怕了,就觉得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了。“好难哦,我可不行哦!”教师应该这样告诉学生:你行的,你能够解决它。所谓难一点的题目无非是叠加了几个难点,你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加以对付,每次不就是一个难点了吗,在攻克一个难点时别想着另一个难点,在解决一个难点后再去攻克另一个难点,这时你对另一个难点说:“缴械吧,你没看到我解决了前一个难点吗!”,每一次解决一个难点后都应该为胜利庆祝一下,赞颂一下自己:“我好聪明啊!我真行!”人的意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行动,事实上在人行动之前,意念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人的行动之前所形成的意念或是利导思维,或是弊导思维,前者是心想事成,心想好事连连,此时脑内产生α-波,分泌脑内吗啡,有利健康,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思维敏捷,动作灵敏,得心应手,欢欣鼓舞;后者是心想事砸,心想坏事不断,此时脑内产生β-波,分泌肾上腺素或肾上去甲腺素,不利健康,抑制人体免疫系统,思维迟钝,动作缓慢,烦心逆手,懊恼颓废。为了学好数学,就应该在每次学习数学之前发挥意念的良性作用,形成利导思维,这时,学习数学理解快速,分析解题易如反掌。当我们遇到难题时,应当这样对自己做出良性意念呼唤;“我能接触这一难题,是我的一大进步,

如果我攻克了它,我就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又将有一批人会抬着头,看着我,羡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