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管理学”》之:西方管理思想理论集要——现代管理理论(七)


《探源“管理学”》之:西方管理思想理论集要——现代管理理论(七)

续上篇:经验主义学派

(二)目标管理。杜拉克认为,泰勒学说忽视了以“人”为中心,而行为科学则又忘记了管理与工作的结合,他决心把两者之长统一起来。为此,提出了著名的以人和工作为中心的“目标管理”理论。

什么是目标管理呢?经验主义学派的奥迪奥恩下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同每一个人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规定他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些措施来作为经营一个组织和评价其每个成员的贡献的指导。”企业中的目标可分为战略性和策略性两种,为落实企业的目标,应由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来制订具体的方案和计划。目标成功有六个先决条件:高层管理当局参加、下级人员参加、有充足的信息资料、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对由于实行目标管理而带来的风险要予以激励、要相信职工的能力。目标管理分为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对成果的检查、评价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不断循环的,经过一个周期,目标管理的质量就应当提高一些。

目标管理是现今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界普遍采用的基本管理模型和方法。其优点是目标、方向、任务明确,且执行目标、方向、任务有具体的步骤和措施。其缺点是,对应于动态的企业运行和管理缺乏应变机制和能力,在讯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条件和互动多变的企业上下意识形态之间,难以找到适应点和平衡度,经常发生因目标与实际不相符合,而使人心不稳、企业信誉丧失,或因企业目标决策游离不定,而出现目的涣散、行动混乱等现象。

因此,机械型的目标管理在应对信息爆炸的当今企业及其组织管理过程中,具有非常的局限性,其最终向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型和管理思维进化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