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们,该从幕后走向台前了
作者: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6月23日,美国与欧盟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商务部称,中方有关出口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符合WTO规则的。据了解,对于各个国家是否有权利进行这样的储备,世贸组织法给了一定余地,比如规定出于环境、军事等方面的考虑,是可以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的。[1]
中国是多种稀有金属的主产地,其中白云鄂博稀土矿占全世界可开采资源的90%,世界70%的稀土消耗量都要靠中国出口。然而,中国却不掌握定价权,基本以成本价销售稀有金属,导致稀有金属储量急剧减少。目前,中国的黑钨矿已差不多被采空,仅剩白钨矿可以开采20年左右,稀土储量从以前占世界的85%降低到现在的58%。
在从中国进口稀土资源的同时,美日等国建立了完备的储备制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含有部分稀土资源的国家早就限制和禁止开采本国资源,不但从中国进口生产用的稀土,而且大量储备,一旦中国想夺回定价权,立即动用储备压价。为了避免西方国家将来对稀土资源形成价格垄断,2007年6月1日,中国实施了关于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新的关税方案,进一步提高钨、稀土、钼等稀有金属原矿和相关产品的出口关税,从5%到15%不等,从而提高稀有金属产品的出口门槛,保护这些战略性资源不被过度快速消耗。这导致了文章开始提到的美国与欧盟向WTO提出的诉讼。
稀土作为中国的特色战略物资,确实有必要实现行业集权,从严格监管等角度来完善国内稀土产能以及销售混乱的局面。伴随政府逐步从微观经济管理中退出,行业协会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已经是一种必然且值得鼓励的趋势。在欧洲许多国家,行业协会可以监督行业内某些公司的违规操作;另外,在国际贸易中,往往是由行业协会出面,对外国公司的倾销行为进行相关交涉,因为由政府直接干预,很容易遭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指责。中国应尽快建立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一样的稀土行业协会,解决更多政府不方便管、也管不好的市场问题。稀土行业协会作为半官半民的机构,应该实现行业的集约化发展,担纲起行业监管以及产业升级的大任。[2]
然而,在我国目前各行业协会的发展中,行业协会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行业协会“官僚化”问题现象较为严重,讲行政级别,人员结构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市场意识不强等。一些行业协会组成人员基本上来自政府机构,是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建立起来的,专业人员和企业家很少,论级排辈,官僚化意识很强,为企业服务意识很差。
二是自我服务意识较强,社会公共服务意识较差。一些行业协会既不愿意完全脱离政府,也不愿意完全进入市场,而是充分享受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好处以谋取自身的利益。一些行业协会信息服务、法律服务、专业服务的能力比较差,企业交会费的自觉性不高,同时又由于其政策水平有限,政府购买其政策建议、研究报告的意愿也不强,使其生存产生了困难。[3]
由于行业协会的缺位,中国企业往往在与国外行业协会抗衡中不得不“单打独斗”。例如,中国华联商厦集团,想在伦敦开一个专卖中国产品的商场。但是英国超市联盟说:行规规定,要想在英伦三岛任何一个地方开门市店以上的商场,必须首先申请成为英国超市联盟的会员,独资在英国开业的,协会要进行审查18年。这是有意对本国企业的保护,不让外资随便进入英国市场。相反,中国开放商业零售市场后,世界零售巨鳄、大亨们在中国拼命地跑马圈地,给中国的民族商业、零售连锁企业带来很大冲击。例如,家乐福要想进入某个区域几乎是畅通无阻,由于可以带来税收与就业实惠,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广泛支持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我国的行业协会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像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那样,抢先制定外国产品进入我国的市场的准入标准,以达到抑制外国产品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保护我国产业的目的。
为避免出现由于没有稀土行业协会对行业进行监管而导致稀土资源被恶性开采的类似问题,仁达方略认为中国的各种行业协会要尽快成长起来,学习发达国家创办行业协会的经验,对内为企业提供生产指导、市场调研、行业管理、中介服务、贸易摩擦预警等,对外则发挥着联系企业与政府以及国内外市场之间“桥梁”的作用,通过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和维护企业合法的权益,从而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行业协会,是时候从幕后走向台前了。
--------------------------------------------------------------------------------
[1] http://news.eastday.com/c/20090625/u1a4459094.html
[2] http://ccnews.people.com.cn/GB/972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