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望的田野上:“三农”问题如何拖垮清朝?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大学时喜欢唱《在希望的天野上》,今日看到这篇博文,令人深思!《在失望的田野上:“三农”问题如何拖垮清朝?》大清的田野,为什么充满了失望呢?雪珥在《帝国农村的斜阳》一文有精彩的论述:
在雄心勃勃的大清新政改革中,建设与发展新农村从来就没有被真正纳入过改革的目标清单。相反,“三农”本身被定位为负担各种改革成本的“奶牛”,举凡新政的种种措施,其成本几乎毫无例外地摊派到了农民的头上,农民负担日益加重。而此时,一贯在农村起着稳定作用的士绅阶层,却在改革中被彻底瓦解,农村政权陷入了“失范”境地。
大批农村精英因此失去了晋身机会和传统特权,由维持农村稳定的中坚力量,蜕变为失望、乃至无望的“高危人群”,从“助手”转变为了“对手”。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缓冲地带消失,任何矛盾都可能演化为刚性的碰撞。晚清风起云涌的群体性对抗事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民运动”,士绅阶层参与其中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历朝历代的“民变”浪潮。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仅是大清新政改革的目的之一,也是保障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政府为了改革,对农村的摊派越来越重,急需更多的“国家经纪人”,另一方面,传统的乡村士绅阶层被日益边缘化,而且他们因受限于自我期许的社会伦理责任,在扮演酷吏方面缺乏足够的天份和热忱,大量的传统士绅因此纷纷回避公职。
乡村的“公权力”领域出现了巨大的空白,另一群“盈利型经纪人”乘势而起,他们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土豪劣绅”。“土豪劣绅”大多文化程度低下,缺乏、甚至毫无精英责任感。他们绝非乡村中的“善人”,但确是一种特殊的“能人”,一种无所顾忌、不择手段的“痞子能人”。
“从来治国之道,惟以保民为先”(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上谕),但大清国的改革者似乎忘了这段朴素的圣训。在这片失望的田野上,改革的阳光并没有令大多数民众感受到温暖与光明,这样的改革本身,也就成了温室里一盘脆弱的盆景……
想到中国的三农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当今中国农村人才流失,金融稀缺,产业薄弱,贫富悬殊,“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大学生村官解决农村人才问题,统筹城乡解决体制问题,但愿给农村带来希望!
在失望的田野上:“三农”问题如何拖垮清朝?
评论
6 views